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模拟试题七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素质教育职能的考查。
【名师详解】略
2.【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考生对素质教育重点的把握。
【名师详解】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也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终身教育的考查。
【名师详解】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4.【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班级人际关系的考查。
【名师详解】学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认识同学,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5.【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师生关系的考查。
【名师详解】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
6.【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理解。
【名师详解】师生关系较为复杂,既包含感性的情感成分,也有理性的授受成分,且理性的教育占主导地位。父与子关系更多的是血源上的亲情感性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双方角色定位明确,和谐默契,即彼此遵守行业规范,师者为师,生者为生,各司其职。
7.【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考查。
【名师详解】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8.【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考查。
【名师详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9.【考查要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识了解。
【答案】D
【名师详解】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教师应该既当“经师”,又当“人师”(徐特立语)。即教师应当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要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应一视同仁。
10.【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师职业良心的考查。
【名师详解】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这一影响的最直接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正义较多、道德水平较高的社会,自然会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舆论上的保证,从而有利于职业良心的形成。其次,教师群体对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作用更为直接。实际上良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俗的传承。再次,教育对象也会以舆论的形式参与教师良心的修养。
11.【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育”一词来源的考查。
【名师详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12.【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考查。
【名师详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3.【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查。
【名师详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自李白的《关山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陶渊明的《移居两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
14.【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古代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
15.【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北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唐末宋初,火药用于战争;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6.【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从“甘薯种植’’可以看出该著作必须是关于农业的,王充的《论衡》是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的批判;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笔记体著作,由此可以排除A、C两项。《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544年),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而甘薯是16世纪末才传入中国的。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科技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硝石、硫黄、木炭等都是制作火药的重要成分。
18.【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我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缓慢解体,A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文学表达形式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逐渐壮大。
19.【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前面和后面都在说给青年人看川剧时的建议,中间对老观众和青年演员的描
述主要是为了与前后进行对比,故选B。
20.【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文段先说明现在的时代是感觉的时代,然后说明了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主要是消费的毫无限制。因此C项为最佳答案。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消费并不全都是社会消费,也包括个人的消费;8项只是文段的一个意思,不是作者的观点;D项所说的“欲望”和“能量”则在文中没有涉及。
21.【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题干中分号之前表述的是广义环境文化,分号之后表述的是狭义环境文化,所以“它”指代狭义环境文化。故选C。
22.【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此题的解题点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解题思路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是“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的必要条件,因此,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所以,“如果不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则“不能明确社区的社会职责”。因此,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和“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的关系。因此,不能选A项。“加强社区的法规建设”不是“明确社区的社会体制”的必要条件。题干中没有说“加强社区基层的民主自治”和“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各种需求”之间的关系。
2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此题的解题点是直言命题的推理。解题思路是:由“所有的张村村民都非常勤劳”和“有的李村村民非常勤劳”得不出“勤劳的村民不是李村的就是张村的”,因为还有别的村的村民。因此,A、B、D三项错误。
24.【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文学修辞手法的考查。
【名师详解】B项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25.【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略
26.【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艺术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秦国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
27.【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名师详解】略
28.【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科学常识的考查。
【名师详解】列入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断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29.【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是对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考查。
【名师详解】c项《儒林外史》的作者应为吴敬梓,表述有误,为本题正确选项。
二、材料分析题
30.【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考查。
【参考答案】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四项的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本案例中,学校领导对野游活动有倡导,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外出活动之前并未进行任何安全教育。且在活动中,教师也未尽到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责任,在风浪很大的情况下仍然放任学生下水游泳。因教师是学校内的工作人员,其带领学生外出活动的行为应视为职务行为,因此,此次事故的损害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
31.【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查。
【参考答案】张某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不得罚款。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而不能巧立项目,乱收费、乱罚款。案例中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有关守法方面的规定。
32.【考查要点】本题是对教师观的考查。
【参考答案】(1)根据材料可知,王老师陷入班主任工作困境的原因有:①对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②对班主任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③在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缺乏实践策略。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不够。
(2)①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素养。②学生班级活动管理与指导的素养。③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与协调的素养。④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影响的素养。
(3)①建立课堂纪律,以纪律来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管理。②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模式的课堂纪律,如合作型课堂纪律、非强迫型课堂纪律、保持尊严型课堂纪律等。③改进对课堂违纪行为的管理策略(可根据行为策略、认知策略展开进行论述,如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矫正;可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了解学生行为的目标,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等)。
三、写作题
33.【参考范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还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而获得。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
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中,并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中,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
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