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学是要有感情的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5-11 10:10:50[ 字体: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数学是要有感情的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数学是要有感情的

上课内容为国标本苏教版数学教材下册《长方形、正方形、圆》,上课班级是小班,二十多名学生,活跃得很,执教者是李小娟老师,三十刚出头,温文尔雅,特受学生喜爱。
预备铃响起。听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已早早地坐在教室,他们在窃窃私语。学生偷偷地回头,他们感到今天坐着这么多“新面孔”,有些陌生感,没了往日课前的嬉闹,只是偷偷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使眼色、动嘴巴;听课教师对教室环境颇感兴趣,前墙上方镶着一面国旗,后墙上方挂着一只圆钟,黑板报是“车轮滚滚迎奥运”的评比栏,旁边的橱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墙砖上张贴着学生的书画作品,一番儿童乐园的景象。
李老师轻轻地飘了进来,教室里一阵骚动,师生眼前一亮,身板子不由地挺了起来,目光聚集于李老师胸前。
“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起来:“李老师,你真漂亮!”
但见李老师的衣服上贴着各种五颜六色的粘纸,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和圆形的,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景线。
学生相互猜测着老师此举何意,没等老师解释,有聪明的学生代言:“老师,那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对呀。”
“那为什么不是红五星了呢?”学生嘀咕着,感到新鲜。
“对呀,那为什么呢?”李老师趁机反问。
“这肯定与我们的学习有关系。”又有了聪明的学生,他们毕竟也算是久经“学”场了,有了些捉摸老师行为的经验了。
正式铃响起。李老师只能打住本来还可往下顺势而谈的话题,换了一个话题:“小朋友们,李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呢?”
“是。”学生异口同声。
“那你们知道我——这位大朋友的名字吗?”
“李——小——娟。”回答声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有些顾虑。
“今天,我们这儿又来了新朋友。”
学生转头又回头。
“你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交朋友呢?”
“想。”又是异口同声。
“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长什么样子。”另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又有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好不好。”有一名学生补充。
……
“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衣服上的这些图形交朋友啊?”李老师昂首挺胸。
“啊!”学生惊呼,原来是和它们交朋友。
“不想?”李老师追问。
“想。”学生回过神来。
“那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李老师试探。
“那是长方形,那也是长方形,旁边的是……”没等这名学生说完,一些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有圆形。”
“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方方的,圆形是圆圆的。”学生在下面提示着回答的同学。
“说得真棒,”李老师顺手从衣服上剥下一个“长方形”奖品贴在这位学生的额头,“今天你又有长进了。”
“长进”之“长”配“长方形”之“长”,有味道!
“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李老师又问。
学生面面相觑,不理解老师的意思。
“不要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做完游戏你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学生拿出各种各样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木块玩起了搭积木游戏。搭积木学生在幼儿园时经常玩,不过今天在玩之前老师提了一个要求:先要用手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个面,然后再拼搭。
游戏很快就完成,学生在相互欣赏各小组作品的同时思考着玩之前老师的提问,各小组自发讨论着,李老师走下来倾听着,指点着,鼓励着。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呢。”她用手在正方体积木上指划着。“李老师,对吗?”
李老师边点头边奖给她一个“正方形”。
这一下子,长方形、圆形都被其他学生找到了。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老师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
“没照相机,怎么拍呀?”学生又有了困惑。
“你们有铅笔和白纸嘛。”李老师提示学生。
学生拿着积木、铅笔和白纸,频频在这三者间运动着,探索着,尝试着。
终于,有学生找到了办法:把形体压在白纸上用铅笔沿边描下来。这正是书上提供的方法。当然,老师衣服上又少了一个奖品。接之,老师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在白纸上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剪下来。
于中,李老师又启发学生想到了用印泥、橡皮泥等方法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这些图形分别找到新家吗?”李老师又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找到它们的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在相应物体的面上。”
这下可热闹了:喊的喊,跳的跳,推的推,拉的拉……。够得着的自己贴,够不着的找李老师和听课老师帮着贴。墙壁上、门窗上、桌椅上、开关上、钟面上、国旗上、玩具上……,还有地砖上,点缀了一层白白的“雪花”。
后继活动内容是学生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用水彩笔在方格纸上画“你们想象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学生尽情地围着、画着,不约而同地在“圆形”处遇到了困难,也只好求救于老师了。这是教师意料中的事。
该全课总结了,李老师要大家给这节课起个课题。
“我们学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了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圆》,刚要转过头来,一名男孩突然爆出“交朋友”,他情见乎辞。哗,师生满堂哄笑,这名男孩不好意思地伸了伸舌头,坐了下去。
李老师怔了一怔,尔后随机应变地用粉笔重重把课题添加成了《和长方形、正方形、圆交朋友》,并带头鼓起掌来,听课老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也鼓起掌来,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这名男孩得意起来,对大家做了个鬼脸。
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间。李老师布置了一个机动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选一位客人老师做朋友,让他们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价。你可以在反面写上你想对客人老师说的话,也可以请客人老师在反面写上他想对你说的话。”
大结局不述也不难想象,学生又忙得不亦乐乎,听课老师随之也忙得不亦乐乎!忙来忙去,忙得学生不想下课、教师不能下课了……。这算不算拖课?
感情这东西,的确叫人难分难解啊!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数学中的数字、图形、符号、习题等本来就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来就应伴随着人的感情,只不过现在把它们反映成白纸黑字,其感情色彩好象就黯淡了。
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活力,那我们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挖掘数学内在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条件,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其实,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他们并不是十分陌生。教师正是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只是教师在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学生在“搭”和“摸”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这是以前玩积木时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化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手中玩弄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剪贴”、“围画”、“拼贴”等的活动效果自然就“水”(知识)到“渠”(生活)成了。
其次,我们要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满怀感情地进行数学教学,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基于自身丰富的情感和由此带来的很好的群众基础,一反常态地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奖品”贴在自己的衣服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兴趣和议论,给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调;继之的一番有关“交朋友”的过渡性谈话,以及借“交朋友”之线索(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住在什么地方、怎么拍一张照片等)来串联的知识教学活动,又给了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后来的一名男孩爆出的“古怪”的课题《交朋友》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制作明信片活动而迟迟不愿下课也就有情可原了。
总之,数学是要感情的,只要教师用感情来浸泡数学,并把数学回炉于生活,炼出用感情包装的数学,学生有了感情。至此,我们才可说“数学就有了感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