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模拟题及答案解析一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8-07 11:03:23[ 字体:   ]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精选模拟题及答案解析一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一、单项选择题

  1.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

  B.思维表象

  C.动作表象

  D.定向映象

  2.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3.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4.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5.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A.近因效应

  B.社会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6.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7.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8.“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1903

  B.1913

  C.1924

  D.1930

  1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11.(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水平

  C.生产力水平

  D.文化发展程度

  1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 )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1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15.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17.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18.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19.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20.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2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2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2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24.儿童心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25.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教育策略

 26.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2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属于(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29.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3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二、辨析题

  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6.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7.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8.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9.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

  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三、简答题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2.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四、材料分析题

  1.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

  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2.刘某是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喜欢罗纳尔多,于是把头发剃成足球式的形状。第二天来学校上课,刚走进教室,被老师看见,老师便对他说:你的发式太怪了,把头发再剪剪,恢复正常了再来上课,顺便让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刘某回家后,将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来学校,学校老师要求刘某剪掉头发,否则不准许他上课。于是外婆带他去将头发剪成光头。第三天刘某来到学校,没想到学校老师却说哪有学生光头来上课的,依然不允许他其上课。外婆只好找校方领导,校方也说不准许其上课。家长说:可否戴帽子上课。校方说:不行,等头发长长了再来上课。家长为让刘某学习,找到教育局领导反映情况,教育局要求学校准许刘某上课,但是刘某在校期间(要遵守学校纪律)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以刘某光头损坏学校形象为由依然不允许他上课。运用相关的教育法规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学原理回答:学校这样做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C【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3.A【解析】《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4.D【解析】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是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国家,英国和日本就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5.B【解析】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刻板印象。

  6.C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7.B【解析】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这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8.C【解析】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9.C解析】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C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11.C解析】教育要扩大规模和加快速度,必须有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只有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

  12.A解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13.A解析】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维持都需要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14.B解析】论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15.C解析】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可知,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严重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6.C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17.C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8.B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9.A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20.C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21.C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2.B解析】巴班斯基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23.D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韵核心。

  24.A解析】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25.C解析】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6.A解析】桑代克是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

  27.B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等。

  28.A解析】模象直观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9.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缩减和编歌诀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0.A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二、辨析题

  1.正确。解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错误。解析: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正确。解析: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4.错误。解析: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5.错误。解析: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错误。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亍: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7.错误。解析: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8.错误。解析: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9.错误。解析: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

  10.错误。解析: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三、简答题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的朗望。

  3.(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共青团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5)班主任工作。

  6.(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四、材料分析题

  1.(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2.(1)从法律的角度说,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剥夺。因此,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教师应当耐心地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包括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只有教育权,而无抛弃、勒令离校、限制上课等处罚权

  (2)从情理的角度说,初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强,基于这样的身心特点,犯错误、违反校规校纪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学校都以开除、限制学生上课等简单的方式处罚学生的话,那么,教育既无艺术,也无科学可言了。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学校未经尝试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处罚学生,显然不合情理。

  (3)学校随意处罚学生,甚至将违反纪律的学生驱逐出校园,推向社会,是对社会、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起教育责任。何况,对于学生的错误,学校领导和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