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教师招考《小学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9-16 11:43:31[ 字体:   ]

2016年安徽教师招考《小学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二)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数学-安徽教师考试群24862139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

1、在比例尺是1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的直径比是(  ).

A18

B49

C23

D112

2

2.1.png

A1

B2

C3

D4

3A种饮料比B种饮料单价少1元,小峰买了2A种饮料和3B种饮料,一共花了13元,如果设B种饮料单价为2元/瓶,那么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2(z1)3x13

B2(x1)3x13

C2x3(x1)13

D2x3(x1)13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a2a3a5

Ba2·a3a6

C(2a2)3=-8a6

Da8÷a4a2

5、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智力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6、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如何联系的图形是(  ).

A.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

C.模式图

D.网络关系图

7、掷两枚质量均匀的硬币,则两枚硬币全部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2.2.png

8、如右图所示的计算程序中,Yx之间的函数关系所对应的图象应为(  ).

2.3.png

2.4.png

9、若向量a(11)b(11)c(42),则c=(  ).

A3ab

B3ab

C.-a3b

Da3b

102.5.png

2.6.png

2.7.png

A1cm

B5cm

C1cm5cm

D05cm25cm

2.8.png

13、为参加2009年“云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小刚同学进行了刻苦的练习,在投掷实心球时,测得5次投掷的成绩(单位:m)为:88598592.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依次是(  ).

A8585

B859

C85875

D8649

14、某物体的三视图如下,那么该物体形状可能是(  ).

2.9.png

A.长方体

B.圆锥体

C.立方体

D.圆柱体

15

2.10.png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4分,共20)

162.11.png

17、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和集体群体三个阶段.

18、用直径为80cm的半圆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不计接缝部分),则此圆锥的底面半径是________cm

192.12.png

20、分数单位是1/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的倒数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4)

212.13.png

2.14.png

24、简述因材施教原则。

25、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26、甲、乙两班的同学人数相等,各有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天文小组.甲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恰好是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13,乙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是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四分之一.问甲班没有参加的人数是乙班没有参加的人数的几分之几?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

27、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况?

28、举一个例子说明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

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直径比不变,故C项正确.

2、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③天气预报说某地明天的降水概率为90%,所以该地明天一定会下雨;错误,只能说该地可能会下雨.①②④说法均正确.

3、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2.15.png

4、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A项,a2a3不能再合并;B项,a2·a3a23a5D项,a8÷a4a84a4

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

6、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模式图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7、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2.16.png

8、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由程序图可知y=-2x4,当20时,y4;当y0时,x2,故图象应过点(04)(20),故选D

9、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3(11)(11)(42)

10、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2.17.png

11、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当两圆内切时,圆心距O1O2321(cm);当两圆外切时,圆心距O1O2325(cm).因此,选择C项.

12、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2.18.png

13、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5个数据可知,众数显然为85.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为88585992,显然中位数为85.故选A

14、参考答案:D

15、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2.19.pn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4分,共20)

16、参考解析:

2.20.png

17、参考解析: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正式群体发展的了解。

18、参考解析:20

[解析]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则2πr40π,解得,r20

19、参考解析:(23)

[解析]数列(an)是递增数列,

2.21.png

三、解答题(每小题4)

21、参考解析:

2.22.png

22、参考解析: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两种.外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容易被察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即学生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不易被教师察觉的,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的行为.主要包括注意力涣散行为,对课堂活动的回避行为,对课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抗拒课堂的行为.

23、参考解析:

2.23.png

24、参考解析:

(1)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5、参考解析: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

要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影响.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6、参考解析:

设甲、乙两班均有a人,甲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数为x,乙班参加天文小组的人

2.24.png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

27、参考解析: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28、参考解析: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运用.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讲解:

(1)概念的引入: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只是对于乘法的定律,然而在计算时,很多时候会遇到乘法和加法相结合的式子,如(21-+-14)×3

(2)概念的形成:通过让学生计算,归纳发现乘法分配律.比较大小:①(3211)×532×511×5(2617)X226×217×2学生通过计算会很容易发现每组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即(ab)×ca×cb×C

(3)概念的运用:通过运用概念达到掌握此概念的目的.

2.25.png

(25125)×8

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乘法分配律会很快得到结果,比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再乘外面的数要快得多,从而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会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掌握了此概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