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题练习[元月8日]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1-08 10:15:17[ 字体:   ]

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题练习[元月8日]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每日提问】2015下半年安徽教师资格证面试题 

1、你认为你现在具备了哪些做老师的条件?

  【参考解析】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专业思想、学科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诸多方面,一位合格的教师均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并且使得多方面素质综合一体而升华为专业智慧。

  结合目前我的状态,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认为我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条件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求学和实习的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热衷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且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具备了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其二,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艺术修养。我以“省优秀毕业生”身份结束了大学四年的师范院校学习,在掌握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相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书籍和课程,为日后从事教育事业奠定知识基础。

  其三,相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为防止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不足以胜任,我在上学期间就抓住机会,多多锻炼。从个人家教到辅导班小班授课,接触到不同性格、相近年龄的学生,也为日后教学掌握了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教学经验。

  其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而言,我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坚强的意志;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以更好的状态去服务学生。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科教学能力相统一的能力,具有合理的教学架构,从人格的、学科的、教育的三方面专业素养来看,我都能胜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2、班上一位学生长相丑陋,同学嘲笑他,任课老师也不喜欢他,你怎么办?

  【参考解析】

  在班级中,不免会出现因先天条件不好而受到嘲笑排挤的弱势学生群体,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若出现上述情况,我会积极解决,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首先,心理疏导。对于受嘲笑的学生,我会单独约他在轻松的氛围中详谈,了解他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会慢慢将话题引导到本次聊天的主题,告诉他长相的不优秀阻挡不了自身的成长成功。列举如马云等人的成功事例鼓励他,并创造机会使其展示自身的优势,帮助他树立自信,正确面对自己。

  其次,班风营造。找到班干部了解具体情况,并针对个别嘲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明白对待同学要友爱、尊重和互助。随后召开以“团结与尊重”为主题的励志班会,在班会中通过设计讲解一些励志人物的故事、观看励志影片以及设置班级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最后,多方协调。和相关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并在闲暇时间多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该生的优势,以便任课老师能多了解该生,从而避免因个人好恶而出现不喜欢的错误判断。

  总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生命体,对于“育人”的老师来说,应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某同学实验课上打破实验容器并谎称是他人打破的,对此,你怎么办?

  【参考解析】

  面对突发情况一时手足无措而说谎的行为,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正常反应,作为老师我不会因为他撒谎而对其贴上“不诚实”的标签,而会予以宽容和理解,引导学生正视过失、直面过失,并借此契机教育学生们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

  首先,安慰学生,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安抚打破容器的同学不要害怕,不管是谁打破的容器都没关系,关键是没有人受伤。待我将容器碎片打扫完毕后,继续上课。向同学们说明打碎实验器具是违规操作的结果,借机向同学们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嘱咐大家按要求科学实验,注意安全,避免意外。

  其次,与打碎器具的学生谈心。孩子在课堂上的反应充分说明其内心非常在乎周围同学的看法,可以借用一些古今名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小故事,告知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照样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和认可。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说谎问题的严重性高于不小心打破仪器,从而使学生主动认错承担责任,我也会给予恰当及时的表扬。

  最后,反思教学工作。一方面,我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的好榜样,对于诚实的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不诚实的行为给予批评和合适的惩罚来帮助学生形成和改变态度与品德;另一方面,联系家长共同反思,是否在平日的教育中对孩子过于苛责,而导致孩子在犯错时习惯性的逃避而不是主动承担,以便在日后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共同改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