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是一个与实践对话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不管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谁也绕不过课程与课堂这两个领域。否则,任何改革都只会偏离航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教与学”和“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也必须围绕课程与课堂展开,以聚焦课程与课堂作为解决问题、改变师生生活样态的着力点。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自然成为改革实践和检验成果的主阵地。因此,各个学校都纷纷进行课堂改革,于是,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潍坊十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等等。“自主、合作、互助、探究”正在成为学生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者,而变成了导演,课堂上少讲精讲,尽量把学习和展示的时空留给学生。
说到此,似乎我们的改革是很成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具体到一节课时,却发现:一是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学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弱;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单一。活动内容上多机械重复、活动形式上多一问一答、活动效果上多教师评价,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少、针对个体的分层指导少、多维互动的评价交流少;三是师生、生生深度互动性不强,合作学习实效性不高,忽略了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四是在班级学习机会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五是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量差,等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最近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人们在苦苦追寻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似乎忽略了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解读。而这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支撑点,缺了它,有效性就不会长久。
教材解读是教育教学中一项很基础的工作。这种基础性,使得它被多数教师忽略。教材是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有关知识的“集结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凭靠。对于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有如下希望:得到具体指导,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有更多外出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有及时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家长更多的理解改革;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各级管理部门重视,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源;得到学校长期坚持不懈的支持。从这些希望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们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
而消除这一恐慌,老师们大多想到的是选择和依赖外部力量,而较少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更好地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从解读教材入手,它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和支撑。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就不可能有合理的批判、科学的质疑,当然也就达不到“用教材教”的自由境界。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停留在解读习题和教辅材料上,没有很好地研究诸如“课标在教材中是如何实施的”,“单元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材编者的意图”,“各个知识板块的起始点和发展方向”,“如何梳理知识网络图”;不会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有用信息,不能掌握学科教学的规律。其实,如果真正读懂了一套教材,就读懂了一个教学流派,一套教学主张,就会生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价值观。
教材解读是一个与实践对话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段生命旅程;读的是教材,真正谋求的是专业发展;探求的是知识与方法,着眼的是有效教学的实施。
因此,解读教材应该回归本原,让它成为破除教师本领恐慌的力量源泉,激发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热情和智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