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教综核心要点第七章之课程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8-11-20 15:40:11[ 字体:   ]

教师考编:教综核心要点第七章之课程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8安徽教师招聘统考相关资讯(点击蓝色文字,即可获取资讯)

2018年度招聘汇总

教师考编课程优惠活动

教综免费备考资料下载

专业课免费备考资料下载

小助手微信(15609680270)

2019教招笔试课程

面试公告汇总

教资QQ群:514588352

微信公众号zkdedu

微博

招教QQ群 :641866310

幼教QQ群 :4508061617

知识点1 课程的概念

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理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知识点2 课程的类型

1.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5.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6.根据课程的表理形式,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知识点3 课程理论的两大流派

理论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评价

优点

缺点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布鲁纳

施瓦布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分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校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文化;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符合教育任务的要求;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此;课程构成简单,易于评价

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轻实用性;难以将所学的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

儿童中心课程论

杜威

罗杰斯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将学生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起来,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知识点4 课程目标的含义

1.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知识点5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布卢姆提出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克拉斯沃尔等提出的):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辛普森等提出的):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知识点6 课程标准

1.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所量的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所.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2.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

知识点7 课程资源的类型

1.根据资源的空间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类。 

2.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理方式,课程资源司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四类。

3.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

4.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课程资源可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和以活动为载体三类”

5.根据资源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分类:

(1)按课程资源是否专门为学习者而设计,课程资源可分为专门设计的资源和非专门设计的资源。

(2)按课程资源距离学习者的远近程度,课程资源可分为直接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内的课程资源和教育环境内的课程资源。

6.根据管理层级分类,课程资源可分为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

7.根据资源的属性,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8.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知识点8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理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理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