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统考: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夺分高招(一)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7-04-06 09:33:23[ 字体:   ]

安徽教师统考: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夺分高招(一)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7年安徽教师统考:教综考点必背之心理学,夺分高招(一)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高分备考QQ群:47651788下载全套备考资料。

关注官方微信:zkdedu 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1. 举例说明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答: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例如,把人脑比喻成一台电视机的话,意识是它所包含的全部节目内容,而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决定着意识反映的哪些内容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简言之,意识是内容,注意是选择这个内容的动作)

(2)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2. 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1)选择的功能(2)跟踪和保持的功能(3)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3.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与变化、新异性。

(2)人自身的状态(主观原因)

人的直接兴趣、需要、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和经验。

4.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答:(1)明确目的和任务

(2)组织有关活动

(3)激发间接兴趣

(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5. 什么是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

(1)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

(2)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理解程度有关

(3)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4)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6. 简述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

答:(1)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是注意的积极品质。

    (2)注意的分散是由于某些刺激的干扰,不自觉地把注意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

7.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答:(1)区别: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2)联系:①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初级(感性)阶段;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8.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9. 简述感觉对比的类型

答:(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黑人的牙齿显得白)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先后对比现象。(吃了苦药之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

10. 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答:知觉恒常,是指在知觉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把知觉对象知觉为稳定不变的事物。主要表现有:

(1)亮度恒常性(2)颜色恒常性(3)大小恒常性(4)形状恒常性(5)声音恒常性

11. 试述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答: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也叫社会认识。社会知觉常出现的四种偏差:

(1)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初次相见陌生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对某一方面的品质形成的印象掩盖了其他品质的知觉。

(3)刻板印象:对社会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化、泛化的看法。

(4)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12. 试论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答题思路:(1)解释什么是晕轮效应

(2)不良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看待这个学生,让其好的品质掩盖了其不足的地方,不利于这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学生而言,这样也是不公平的,容易导致其他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教师有偏见。

(3)教师应如何改进: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如果问其他三种效应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也可以这样回答。

13.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充分准备、周密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报告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观察成果

14. 简述影响识记的因素

答:(1)识记的目的    

(2)对材料的理解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性质

(5)主体的情绪状态   

(6)识记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效果最好)

在对应分析材料时,可以分两大部分:主体的原因:(1)(2)(5)(6)材料的原因:(3)(4)

15. 简述遗忘的规律

答:最早对遗忘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他通过实验研究遗忘,并将实验的结果绘制成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6. 运用识记规律组织教学

 答:(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17. 试用遗忘理论解释一篇长的文章为什么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答:因为中间部分内容的回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干扰。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18. 简述遗忘的原因

答:(1)消退说(桑代克)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3)压抑说(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总是被设法压抑。

(4)提取失败说。这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5)同化说(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我们新学到的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之前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19.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类似考题:记忆中的遗忘现象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答:(1)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程度分为低度、中度和过度学习三级。当过度学习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2)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主体来说是重要的东西,就不容易遗忘。

(3)识记材料的性质

(4)识记材料的数量

(5)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6)齐加尼克效应。回忆未完成的工作比回忆已完成的工作更容易。

20. 简述复习的策略

类似考题:为防止遗忘,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21. 简述记忆的品质

答:(1)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保持时间的长短

    (3)准确性:记得结果是否正确   

    (4)准备性:必要时能提取出来

22. 简述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答:(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4)讲究记忆卫生

23. 简述思维的过程

答:(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别加以思考的方法。例如,把领导的一长段讲话分解成几个要点。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例如,把文章中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分类是按照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例如,钢笔、铅笔、毛笔等各种笔虽然外观不同,但都可以写字。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24. 简述问题解决的特征

答:(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必须明确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问题解决的方向。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有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如洗碗、打绳结就不是问题解决。

25. 简述问题解决的策略

类似考题:试述问题解决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答:(1)算法式

按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2)启发式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26. 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个体的智能和动机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同样的问题,由于呈现和表征的方式不同,可能解决的难度存在很大差异。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是促进还是阻碍,要看问题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

功能固着是只知道事物通常的用途或功能,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如鲁班发明锯子,是从茅草这一原型中获得的启发;

酝酿效应: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过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想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