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招聘面试:理科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09-26 09:20:17[ 字体:   ]

安徽教师招聘面试:理科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导语】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走上理想的教师岗位,易晋教育整理了大量试题资料供大家学习备考。

高分备考QQ群:251776608下载全套备考资料。

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获取最新考编资讯。


理科生不喜欢语文是众所周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他们宁可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做ABCXYZ,他们也愿意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他们甚而至于在网吧里虚掷年华……但他们根本就没正眼瞧过语文,总之他们就对语文深恶痛绝。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民族文化流失已成社会常态

在高技术时代,人类对高情感的诉求必然越来越强烈。当科学与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全面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一个理科班学生终日面对数、理、化、生的课本与习题时,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钝化,人的情感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沙化,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冷冰冰的工具性存在。

()、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教育阶段文理科分班教学的弊端,有识之士早有痛陈,取消文理分班的动议,也早有人大声疾呼。可是,分班之举非但不见取消,反而愈演愈烈,由高二提前到了高一。在考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指导下,除了语文,人文学科被排除在教学科目的设置之外,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体、音、美尤其是音、美,在许多学校,早已成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填写在课程表上的虚拟存在。于是一个理科班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人文学科,基本上只有语文独此一家了。然而对于语文这种涉猎面极广的学科,缺少了史地政等学科的支持是很难学到位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能无奈地承认一切现实的都育其合理性的既成局面。

()、理科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作怪

高中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生,他们总是情绪不稳定、易兴奋,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使学生进入极大的激动状态之中,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注意,或者对某些老师情有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愿意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但对语文和英语这一类识记性的科目,他们总是不感兴趣,学习氛围沉闷。

再加上长时间以来理科生一直以来对文科学习总是存在错误观点,如语文基础论,即语文学习讲究基础,基础好的学生不用怎样下苦功也能取得好成绩,基础差的学生再努力学习也是白费徒劳;“语文无用论,即学习语文,只要掌握能认字说话,就行了,对于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懂语文,所以就没必要学语文了……这样种种错误观点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排斥语文学习,如果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并蔓延的话,势必影响班里的学习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弊端

语文课堂知识含量丰富,以识记理解的内容为主,理科生容易受课堂气氛影响,一旦气氛沉闷下来的话,总会发生精神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导演不得力,再好的剧本对于演员来说也只是一堆废纸。传统语文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点灌输,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会认为,高二分科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语文学习的面貌,文科班氛围浓厚,语文学习兴趣盎然,而理科班语文作为二分之一的文科科目,早已被丢弃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沉闷气氛的出现。

诗言志,歌永言,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史、情感史,是滋润我们干涸的汩汩清泉。总而言之,当工具理性使我们穷究物理获取知识时,不可或缺的人文理性则要帮助我们健全人格和追寻意义世界。

()、增强民族认同感,从根本上激发学习热情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如何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必须从青少年起,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逐步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这正是每一个中国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环境中,要完成这一千秋功业,语文教师几乎要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推卸的道义担当。语文教师一改树立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性质的认识。这一理念需要语文教师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同时避开新课改初期常难免的花哨与热闹。

实际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语文版教材的编排,都在在三年的高中时光里,为学生编织了一道中国文学,乃至于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有这个轮廓和没有这个轮廓是大不一样的。这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就相当于认同民族文化身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常常成为绕不开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老师作为引导者,他的处理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好也罢坏也罢,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血脉,就像我们无权选择母亲的美丑与贫富,要紧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她。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让人文关怀走进课堂

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也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

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可多种多样,同时也要讲究技巧。比如:对爱好体育的学生,教师可投其所好,请他谈谈篮球、足球等体育方面的内容,跟他套套近乎,让他不至于排斥你;对虚荣心强的学生,就算他语文学得不好,教师也可先拿他学的好的数学、化学等科目来夸他头脑灵活,聪明机智,等他飘飘然时再过渡到语文学习上来,告诉他数学化学这么高难度的科目他都能学好,只要也花时间和精力,语文同样能行;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与他交流,帮他树立信心,给他进行必要的课余辅导;总之,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途径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很重视他、关心他、喜欢他,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喜欢我们,尊重我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语文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了。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写作文者及提高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滩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躁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获得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了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呢?

首先,促其读。习惯是一种养成。没有哪一个人是天生就喜欢阅读的。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挑选一些质量较高的阅读性较强的文字,经常性的读给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有了这种听读的需要,也爱上了这种形式的阅读。慢慢地,老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他们了。这时,老师只要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馆藏书的优势,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主动猎读就行了。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买书,相互借阅。

其次,逼其读。课堂上布置一些阅读作业,比如在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散文,并将其美妙之处作简单评价,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了共鸣这种情感,学生自然愿意去主动阅读。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写一些读书笔记。但切记不可将作业布置的太难、太死,学生不喜欢那些硬梆梆的作业,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要他们达到怎样的专业阅读高度。

再次,帮其阅读。学生初涉正规阅读时往往会感到很迷茫。比如,我到底该去读什么?什么样的书适合我的阅读层次?我要读到怎样的程度为止?我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读不懂怎么办?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变得不可或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质量。解决了学生的迷茫,他们自然就会愿意去读,爱上阅读,从而将达到自觉阅读的高度。学生有了自觉阅读的习惯,我们的语文和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指导学生去写了。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阅读。能否读出新的东西往往决定了学生在进行自我创作时的质量。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高二时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后,教师就有必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别人的感悟上徘徊,没有自己的发现,那么,这种阅读也不能算是成功的阅读。

()、加强学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伴随西方教育体制的进入,文史地政分了家;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应用,文史地政必将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值得借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史地政的整合对语文学科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复兴,与文科学生相比,理科学习的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不像文科学生那样较多地接触政治、历史等人文的东西,这就必然使理科学生脑子里除了题目之外,可能缺,一天到晚泡在题海中,许多理科尖子生连起码的生活常识也不清楚,很少关注现实生活,对日常问题理解非常幼稚,看法常常片面甚至偏激,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受到严重的限制。所以,除了理科知识以外,要有意识地广泛涉猎,扩大关注面,提高生活感悟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把文、理看成对立的两面,文科生不知道瓦特、爱因斯坦,理科生不知道苏轼、鲁迅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文学大家,他们有很多都是理科出身,比如鲁迅、郭沫若。而很多科学大家,两院院士,他们的文化素养让很多专业的学者自叹不如。

易晋教育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易晋教育官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易晋教育官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