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综合教育学部分整理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8-11 17:10:58[ 字体:   ]

教育理论综合教育学部分整理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一、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功能:

A.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按照作用的对象)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

C.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

 

(四)、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③教育目的: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④教育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⑤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

 ⑥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封闭式教育。 

⑦教学方法: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⑧教学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2)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 

④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

①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政治经济制度

①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

①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③对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4)科技

 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影响教育的对象。 

 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5)人口 

数量、质量、人口结构、地域分布不平衡:分别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②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

③具有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传递、保存(二)选择、批判(三)交流、融合(四)更新、创造

 

4)教育的科技功能

(一)再生产科学知识(二)直接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5)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减少并提高人口素质(二)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三)有利于人口迁移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1)教育的现代化

(一)含义: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

(二)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

现代化。

 (三)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

 

2)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 

(一)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

(二)辨识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三)拓展国际视野,加大国家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四)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的作用:

①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知识经济依靠大批知识型劳动者。

(二)知识经济的作用

①实施科教兴国

②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③构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营造学习型社会。

 

4)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一)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四)教育管理便捷化。

 

5)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四)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

 

主要影响因素:

(一)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

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英】高尔顿、【美】霍尔 

 环境决定论(华生)

③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

2】多因素论 

 二因素论: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三因素论: 遗传、环境和教育 

 四因素论: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心理因素
 五因素论: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心理因素、反馈调节因素

(二)内发论和外铄论

1】内发论:卢梭、格塞尔、皮亚杰

2】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三)内外因交互作用说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③促进个体职业与身份的社会化。

 (三)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7个)

①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根据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③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④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有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

⑦能对环境的自发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消除和克服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

 (四)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②争取学生家庭、社会等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配合。

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

④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阶段。

 

 

4.教育目的

概念: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总要求)

(二)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质量标准)

(三)社会主义方向(根本特点)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4个)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

①教育不应从个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②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③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④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2】个体本位论(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萨特、福禄贝尔)

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②重视个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

价值所在。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

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二)“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

 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为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科学含义 

 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挥,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2】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提供可能性。 

 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创造了重要条件。 

 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的分工不断发生革命,劳动变换加速,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一)联系:两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

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区别: ①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对“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5.课程

1)课程的概念

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学科课程(文化遗产)与活动课程(直接经验) 

综合课程(克服分科过细,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培训学生共性和基本素质)与选修课程(发展个性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及其流派(3个):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课程中心理论)

1】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巴格莱 

2】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流派:

①巴格莱的要素主义 

A.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B. 课程设置的原则应当首先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C. 课程应当提供给学生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而最有效能和效率的就是学科课程。 

D.其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组织。

②赫钦斯的永恒主义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名著课程与教材的优越性。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3】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A.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B.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1】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

目的。

 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充分关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2】奈勒的存在主义课程论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四)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继布卢姆之后,又一位对目标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

西方教育心理学界认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指导学习目标设计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学说。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2)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

力。  

3)认知策略

随着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和发展智慧技能及其他性能,他们也发展了用以自我调控其内部学习过程的方式,这便是认知策略的习得。所谓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也将认知策略称作执行控制过程。

4)动作技能    

5)态度  

  

5)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6.教学 

1)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四)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3)教学理论流派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3个)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

 ③安排相倚关系:选择强化物和安排强化方式。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想要的得到的行为反应。

 3】程序教学的方法。

 ①直线式: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

 ②分支式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①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 

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教学内容: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方法:提倡使用发现法。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1】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确定帮助的情境。 

②探索问题。 

 形成见识。 

 计划和抉择。

 整合。 

3】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②学习是学生自我发起的。

 ③学习是渗透性的。

 ④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4】师生关系:教师是促进者。应具备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品质。 

 

4)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一)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特殊性体现在:间接性、简捷性、制约性和引导性。

(三)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5)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6)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二)谈话法(三)讨论法(四)实验法(五)实习

作业法(六)演示法(七)练习法(八)参观法(九)自学辅导法 

 

7)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

 

8)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概念:反映一定的教学理论,并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乔伊斯、韦尔) 

 

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9个) 

(一)传递-接受式 

①指导思想: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②目标: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促进其发展,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③基本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缺点:容易出现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自学-辅导式

①指导思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

②目标: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掌握系统知识,获得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③基本结构:

A.提出要求,呈现自学内容

B.学生自学

C.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答疑

D.练习运用

E.及时评价

F.系统小结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适用面窄。 

(三)问题-探究式 

①指导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

学习理论

②目标:重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事实来建立理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③基本结构: 

A.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B.收集资料,分析整理 

C.验证假设,形成解释

D.组织结论,展示交流 

E.评价结果,反思探究过程

(四)引导-发现式 

①指导思想: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杜威、布鲁纳)

②目标:以培养学生探索新知,概括归纳的能力。

③基本结构: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五)情境-陶冶式

①指导思想:使学生处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

意识的活动。(罗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 

②目标: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学习。 

③基本结构: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六)示范-模仿式

 ①指导思想: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

 ②目标:训练行为技能。

 ③基本结构:定向-》参与性徐连-》自主练习-》迁移 

 (七)目标-导控式

(八)概念获得式

(九)掌握学习式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6个) 

(一)程序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斯金纳 

②指导思想: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

特定的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

③目标:通过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使学生作出合乎实际需要的行为反应。

 ④基本结构: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 

(二)发现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布鲁纳

②指导思想: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认知

结构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 

③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④基本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解决问题 

(三)掌握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布鲁姆

②指导思想:掌握教学理论。只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

能对学习内容到达掌握的程度。 

③目标:教师为掌握而教,学生为掌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到达掌握的状态。

④基本结构:教学准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测验、矫正、再测验

(四)暗示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洛扎诺夫 

②指导思想:暗示学理论、现在心理学关于人脑功能的研究 

③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④基本结构: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⑤基本原则: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原

(五)范例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马丁·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②指导思想:结构主义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强调精选材料,教给学生基本性、基础

性和范例性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智力。

③目标:教学与教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和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④基本结构:

 A.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的阐明“类”的阶段

 C.范例性的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D.范例性的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①代表人物:罗杰斯

 ②指导思想:以学生个人为中心,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和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故曰“非指导性教

学”。

 ③目标: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情感。

 ④基本结构:确定帮助的情境、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7.德育

德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德育及其意义 

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3)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4)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原则(7个)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六)照顾年龄特点和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5)、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二)情感陶冶(三)实践锻炼(四)自我教育(五)榜样示范(六)

品德评价 

6)德育途径

(一)直接的德育途径(学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

(二)间接的德育途径(别的学科和集体活动)

①除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

 ②班主任工作

 ③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④劳动和社会实践

 ⑤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

 

8.班主任工作 

1)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2)中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 

3)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4)班级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 

5)中学班主任工作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9.学生 

1)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中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

3)中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4)中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10.教师

教师的概念: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5个)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二)创造性和灵活性(三)示范性(四)长期性和有效性(五)专

业性 

 2)中学教师专业要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3)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二)教师的在职培训 

① 师发展学校②校本培训③反思性教学④教师行动研究(研究性教学)

 

4)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一)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

 (二)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

 (三)合作共享、共同进步的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①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②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二)学生 

①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 

②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③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