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幼儿专业知识:第四章 学前科学教育4.3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8-24 13:36:30[ 字体:   ]

安徽幼儿专业知识:第四章 学前科学教育4.3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第四章

学前科学教育

考核要求

1.识记:学前科学教育的内涵、要素和特点。

2.领会:学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掌握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3.应用:能对学前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

考点精讲

第三节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学前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闪容与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教师在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所确定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再次,应明确每个分目标的确定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有了明确的目标, 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

1)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为依据,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活动的目标并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而服务;

 2)明确探究任务、设想个人计划;

 3)活动设计要遵循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幼儿参与;

4)同伴探索交流、形成个性经验。群体交流感受、提升规律认识;

5)拓展认知范围、引发持续发展。

二、 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在尝试中,教师要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及对幼儿经验的形成有所干扰的材料。如教师在设计"物体的下落"的活动中,开始时所想的材料有纸盒和积木,但通过活动前自己对材料的实验,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这样就对幼儿形成目标物体的重量影响下落的速度的经验有所干扰,于是教师放弃了纸盒这一材料,选择了方形积塑并再次尝试,这次方形积塑与积木的下落速度明显的不同。

三、 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导人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前提。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弓I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 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让他们去操作实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

()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 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 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给每个幼儿真正探索的机会,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地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感官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大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

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迸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