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教师考编:总结出治班妙招,教你成为好老师!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6-12-29 12:04:05[ 字体:   ]

2018年安徽教师考编:总结出治班妙招,教你成为好老师!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8年安徽教师考编:总结治班妙招,教你成为好老师!

【导读】易晋教育为帮助更多考生积极备考2018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为你准备2018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练习资料,请考生持续关注本站。欢迎加入2018安徽教师招考笔试:641866310,最新招考,海量资料,在线网课,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获取教师统考四年真题及2018年最新备考资料.


当老师的,有谁能不遇见几个“不服管”的学生?其实,在与这样的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经历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时而和谐,时而交锋;时而坦诚相见,时而拉起心理警戒线……

您的苦口婆心都奏效了吗?您平时都用什么办法和班里的学生斗智斗勇呢?

一、谈话时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仿佛师生是对立的双方。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说话时,班主任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产生自己人效应您可以这么做: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

教师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还有大量很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

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既是班主任战胜职业倦怠感的有力武器,也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很有效的办法。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适当改变一下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二、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1.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三、“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四、“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第三人”要投其所好学生(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

对个性强的孩子可能效果差,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用滥了就可能无效了不要在一个学生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千万别“穿帮”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生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

 五、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其实,很多教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注意:

“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学生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偶一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可口可乐效应的典型例句

1.来,先坐下,喝杯水……

2.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

3.老师知道你喜欢火花,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

六、好老师都是好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格林斯潘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其他方式也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里斯潘效应。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

 七、“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让学生说话,不急于否定在谈话中,无论学生说了什么,教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简单否定,尊重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在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班主任不失时机地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转折。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焉能不给老师面子?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互惠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可是效应”的典型例句

1.理解——“你说的我都听懂了。”

2.同情——“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

3.温和——“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八、“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也一样,制度没有弹性空间,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因此也要设置安全阀。

心理疏导利沟通,学生在成绩、升学和思想上承受的压力很大,他们的欲言又止往往是因为有委屈或者有难言之隐,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先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了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四个要点不能忘:

1.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是为了释放学生的压力,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

2.发泄情绪要适度,方式、程度和次数都需要控制好,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3.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

4.开展班级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安全阀效应”的典型例句.

1.有什么话对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想办法的。

2.老师是值得你信任的,我一定会为你保密,请放心地说出来。

3.老师知道你心里有话,不要有顾虑,说出来吧,说出来会好受些。你是个学生,让你一个人承受这些压力是不公平的,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九、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如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教师不能一言堂,学生说话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师生才能很好地互动。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如果你要进行一次以批评教育为目的的谈话,批评的内容也不能超过60%,另外40%应是肯定、鼓励和希望。把六成的批评用四成的鼓励串联起来,学生就不易产生逆反情绪。

十、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和学生谈话时,教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生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

另外,学生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老师可以先予以拒绝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学生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再“勉强答应”,并可就此约法三章,这样学生会更加珍惜机会。

 十一、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

所谓三明治效应,就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或肯定)内容中进行。运用三明治法则可以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尝这块美味的“三明治”。

第一层:认同、赏识,肯定学生的优点或积极的一面。

中间一层:批评或指出问题。虽然这一层最重要,但是要把它巧妙地藏在两个保护层之间,不露声色地展开。

第三层:信任、鼓励,提出希望,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紧张情绪,去除后顾之忧,保留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看到进步的希望。

三明治效应可以在谈话中反复运用,但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始终掌控着谈话的主动权。既不伤害学生感情,又指出问题。

十二、“哪怕做一道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大量事实证明,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他很难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讲人情了。然后,当你继续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对方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中把这种得寸进尺的现象称为“进门槛效应”。

进门槛效应对后进生进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长期落后,积重难返,进步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你一下子对他提出很高的要求,他知道不可能达到也就不再去努力了。如果要求比较低,或者要求是按这个学生的程度定制的,实现起来就容易得多。看得见进步,学生的信心就会被鼓舞起来。

 十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让步效应

先提出一个高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低要求,低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被称为“让步效应”。

让步效应对班主任说服学生的工作也很有意义。班主任试图达到教育目标时,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一个很高的目标,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学生感觉非常困难时,再让一小步,学生就会觉得做到这步并不是那么困难了。让出一小步的心理暗示意义大于让步的实际意义。

十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震慑效应

人们把受到强烈的心里刺激而发生态度改变的心理现象成为震慑效应——在一般的劝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对人施加强大的心理刺激,迫使对方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并接受劝说。

震慑劝说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和说话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好的班风基础和很强的控制能力,不要轻易采用。偶尔采用时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震慑劝说中表现出来的气势一定要和平时的形象有较大反差。

震慑有分寸:

1.就事论事,事先要有准备,不要口不择言,伤及学生的自尊和情感;

2.控制时间,震慑劝说的时间不宜过长。

3.震慑教育不是盲目地“骂”,而是把道理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要让学生从震慑中看到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和担忧。

4.要注意把握节奏。不能从头到尾一个语调、一种语气。要褒贬结合,打一打、揉一揉,让学生在反思的同时看到希望。

5.震撼劝说后,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调整、安抚、鼓励。要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号。

 

自己的微信号.pn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