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1.3教育与人的发展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8-13 15:21:25[ 字体:   ]

安徽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1.3教育与人的发展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所谓人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后的婴儿开始,经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实践,使个体从一个柔弱且一无所知的新生儿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能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社会成员。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与之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各种专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如人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但是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却具有一些共性的、本质的规律和特征。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儿童、青少年的习性,顺利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一定要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1.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认为,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向前发展的,因而人的认知包括前后相继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2.阶段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现代心理学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3.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很早就发展起来,但有的儿童比较“晚熟”,需要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这种差异性就表现为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此外,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单个个体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
  4.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其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比如智力的发展就表现出不均衡性,出生后的几年发展很快,随后发展减缓;其二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如心理方面的感知觉发展较早,然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成熟就比较晚。
  5.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继续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便是不太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藏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二)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学生只有把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的教育、环境的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身心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扩充社会经验、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才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制定自己的行动目标,主动地调控、安排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机,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三、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1.个体个性化
  个性化是个体独特性的表现。作为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体,不可能具有千篇一律的个性、人格和行为习惯。个性化反映的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发展和革新,其核心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挖掘和提升。
  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首先,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这是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基础。其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再次,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价值。人越有知识、越有能力、越有道德,其个体生命价值也就越高。
  2.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没有终点,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不断调整着个体的认知和观念以及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的文化价值规范、社会的需求、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技能、社会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转化,而教育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其次,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再次,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并不能无限地发挥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由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都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有意义、有计划的活动也是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所以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意义性非常强。其次,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不仅有专门的施教场所、专职的教育者,而且有经过精挑细选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所以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由于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学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
  再次,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儿童、青少年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人际关系准则。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在教给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基本生存、生活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最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而学校教育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对个体施加影响的。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校教育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教育的环境、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都是经过选择的,因此能够排除一些不良的影响因素,坚持进行正面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身体发育迅速,内脏器官显著变化,第二性征出现,生夏能力发育成熟,产生了性朦胧意识,性心理变化明显。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变化很大的时期,是人体性发育的关键时期。少年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身体迅速生长,出现了人体生长发育自第二个突增阶段(第一个突增阶段在婴儿期),随着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后形成了真正的两性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