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六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模拟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 )。
A.知识水平
B.能力水平
C.学习状况
D.心理状况
2.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
B.布卢姆
C.波斯纳
D.罗森塔尔
3.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任务促成的纪律
4.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
A.发散思维
B.推测与假设
C.好奇心
D.独立性
5.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至50年代
C.20世纪60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6.按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的成熟年龄是( )。
A.3岁以前
B.3岁左右
C.5岁
D.7岁
7.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8.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是( )提出的。
A.布鲁纳
B.布卢姆
C.布鲁巴奇
D.波斯纳
9.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10.完形一顿悟说的创立者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苛勒
D.奥苏伯尔
1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的教育目的论。
A.宗教神学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14.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Yao_page]15.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16.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
A.内容
B.结构
C.层次
D.方法
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18.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 )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规章制度
D.教学规则
19.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 )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学而时习之
D.不愤不启,不非不发
2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1.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22.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 )。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式
23.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述
B.讲演
C.讲读
D.讲解
24.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知识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
C.培养学生品德
D.关注个性发展
25.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
A.根本途径
B.基本途径
C.唯一途径
D.全部途径
26.下列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
A.智力测验
B.创造力测验
C.成就测验
D.兴趣测验
27.在学习策略训练中,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嚏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种模式是( )。
A.程序化训练模式
B.完形训练模式
C.交互式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28.在掌握学习理论中,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评价项目的( )。
A.20~30%
B.50%~60%
C.60%~70%
D.80%~90%
29.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反思
30.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一力×距离”是懈决问题学习。
2.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3.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4.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5.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6.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教育只能完全依附于政治经济制度。
7.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8.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分量。
9.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10.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3.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Yao_page]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对小王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2.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请分析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一般采用教师自编测验的方式。
2.C【解析】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3.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促成的纪律的具体解释。
4.A【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5.D【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6.B【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7.D【解析】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构成一个常模参照评价。
8.C【解析】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
9.C【解析】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应。
10.C【解析】苛勒通过黑猩猩解决问题的实验提出了该学说。
11.D【解析】题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证。
12.B【解析】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13.A【解析】题干是宗教神学的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论点。
14.A【解析】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而且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15.B【解析】奴隶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学校,也开始有了教师。
16.B【解析】德育过程是由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的组合方式就是德育过程的结构。
17.D【解析】题于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18.C【解析】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9.D【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A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属于巩固性原则。
20.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过程,有时快有时慢。
21.C【解析】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2.B【解析】由教学模式的概念可知。
23.D【解析】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
24.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t船识和基本技能。
25.B【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6.D【解析】兴趣测验属于人格测验。
27.B【解析】略。
28.D【解析】略。
29.B【解析】自尊、自爱、自豪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
30.A【解析】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
二、辨析题
1.错误。理由:题干所述为规则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2.错误。理由: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3.错误。理由: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正确。理由: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
5.错误。理由: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上位学习。
6.错误。理由: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7.正确。理由:一节课内完成两项以上任务的课就是综合课。
8.错误。理由: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如果像题干所述,就得不到学生的真实信息。
9.错误。理由: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10.正确。理由:关键期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三、简答题
1.(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问、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3.(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资格和任用。(3)教师的培养和提高。(4)教师的待遇和激励。(5)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4.(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
(2)广博的知识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于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
(3)必备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切实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以及全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这种知识是教师在对本体性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而形成的。
6.(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建议小王改变这种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应该按照以下策略进行学习:
(1)复习策略:在遗忘尚未产生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①复习的时间:应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②复习的方式:适度过度学习;③复习的方法:要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如尝试背诵法。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如群集。
(3)运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构建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2.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薪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作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