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A
5、C
6、A
7、D
8、C
9、B
10、A
二、简答题
1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发展的过程。该理论主要提出两个要点:
一是交互决定观。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
二是观察学习。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并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
12、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教师对于角色游戏的观察是多维度的,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观察的观察要点和目的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
(1)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这也是角色游戏的高级水平。
(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发生纠纷的情节和原因。
目的: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这是角色游戏的中级水平。
(3)小班观察要点: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这是角色游戏的初级水平。
三、论述题
13、(1)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身心发展会发生变化: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变化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阶段会发生变化:虽然同属于基础教育,但这两个阶段在教育任务、内容、形式、方法、作息制度及常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过渡适应的过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和小学的心里发展会发生变化:儿童在认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所以就需要一个过渡。
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入学做准备,以实现幼小衔接的平衡过渡。
(2)加强儿童入小学适应所具备的素质培养,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发展动作等。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态度积极,激发幼儿对活动参与的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独立性。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自己穿脱衣服、按时喝水、独自上厕所等。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在新的人际环境中,可以主动与同伴交往,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大班阶段,可以开展规则游戏活动或其他活动,幼儿知道生活、学习、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如果不遵守这样的规则会有什么后果,有意识发展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发展动作,增强体质。小学的学习活动较之游戏互动显得枯燥,儿童入学后脑力活动增多,书写任务较多,学习压力增大。因此,儿童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
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如调整每日的作息制度,改变活动时环境的布置。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进行进入小学适应性方面的教育,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四、材料解析题
14、(1)莉莉的行为表明她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表现为思维具有不守恒性、具体形象性、刻板性和泛灵性;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守恒性表现为两排相同数量的扣子,更改了排列方法,孩子会认为数量也发生了更改;具体形象性表现为孩子知道2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不知道2+3=5,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给予支持;刻板性表现为孩子知道2+3=5,但不知道3+2等于几;泛灵性表现在孩子认为娃娃、椅子都和她一样是有生命有思维的;自我为中心只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表现在孩子认为月亮是跟着他在运动的。
(2)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的启示为:
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使幼儿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其次,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时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直观化,重视教具的形象、生动性。
15、(1)图中幼儿在搭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缺乏合作的意识,不能进行分工协作与交流;积木频繁倒塌,只好重新再来一遍;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两边的积木难以达到平衡,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以下经验:
①有关几何体特征的学习经验
各种形状的积木就是各种形状的几何体。幼儿操作积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知几何体特征的过程。幼儿在解决积木的匹配问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比较各种不同几何体的异同,从而选择最能表现建筑物特点或最符合现实比例要求的积木。
②有关物体稳定支撑的学习经验
在积木游戏中,垂直堆高是幼儿早期就获得的基本的积木搭建方法,但是随着积木游戏技能的发展,幼儿开始追求堆高的高度、形式以及稳定性。于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顺其自然地进入到探究物体支撑规划的过程中。这种稳定支撑的学习经验对于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③有关形状感知与理解的学习经验
积木本身就是一种低结构的材料,加之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幼儿在搭积木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积木数量不够用了。他们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其他形状的积木代替,于是在代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形状组合的新问题。
(3)游戏材料的特点为:体积较大,种类单一,数量丰富,功能较多。
这些特点对幼儿学习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体积较大的材料,便于幼儿抓握,使幼儿更好的观察活动材料。种类单一的材料虽然可以提升幼儿的专注能力,但也容易让幼儿丧失游戏的乐趣。数量丰富,功能较多的材料能够调动幼儿的探索精神,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操作能力。
五、活动设计题
16、活动名称:幼儿园的树木(中班)
主题活动总目标:
1.引导幼儿愿意和树木做朋友,对幼儿园里的树木感兴趣。
2. 能够主动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
3. 感知大树的生长变化,简单了解树对人和环境的作用。
4. 能积极与同伴一起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经验,能够简单地记录。
5. 以树为主题进行美工创造,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6. 感受幼儿园的美,激发爱树、爱幼儿园的感情,培养爱护环境意识。
主题活动一:树木的秘密(科学)
目的:
1. 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幼儿园中的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 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发现树木的不同特征。
3. 积极参与有关树木的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树木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院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身边高低不同、颜色各异的树,教师向幼儿讲解常绿树和落叶树,从而引出本次活动内容。
2. 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1)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教会幼儿区分两种树的特征(大小、厚薄、形状)
(2)教师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的;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的。
3.学习树的年轮
在掌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树的年轮,并教会树的年轮方法,幼儿学会后,讲幼儿分组,分发记录卡片,让幼儿在园中找找书的年龄,并记录下来。
4.游戏结束
(1)带领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教师分发树叶,让幼儿把树叶贴到相对应的树上,找找幼儿园中哪些是常绿树哪些落叶树。
(2)让幼儿交流大树的秘密有哪些,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树与人的关系。
主题活动二:树的想象(美术)
目的:
1. 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
2. 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
3. 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通过幼儿描述教师总结,引出本次活动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我们身边的树木。
2. 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
(1) 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告诉幼儿画上的树是我们幼儿园里的树。
(2)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描画、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
3. 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1)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的尽量大,布局合理,幼儿开始作画,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2)教师巡回指导,对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适时的予以帮助,对想象力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适时予以表扬。
4.讲评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点意见。
主题活动三:和大树做朋友
目的:
1. 通过“树朋友”的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
2. 知道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木,关注周围的环境。
3. 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 活动开始,教师播放和树木有关的视频,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2) 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 教师出示与环境相关的树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树的作用
通过观察图片,教师问幼儿讲解树的作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通过这一形式,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 学植树
教师告诉幼儿,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森林”,通过这一环节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活动,及时地引导、帮助。
4. 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在幼儿园的大树旁,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树苗,教师带领幼儿载歌载舞,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