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美术教育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7-11-08 16:34:48[ 字体:   ]

安徽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美术教育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7年安徽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美术教育

【导读】易晋教育为帮助更多考生积极备考2018安徽幼教招聘考试,为你准备2018安徽幼教招聘考试练习资料,请考生持续关注本站。欢迎加入2018安徽幼教招考笔试:554925996,最新招考,海量资料,在线网课,关注官方微信bangjiaoshi获取教师统考四年真题及2018年最新备考资料. 


第三章学前艺朮教育

考核要求

1.识记: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2.领会:学前音乐教育与学前美术教育的目标;学前音乐教育与学前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

3.应用:学前音乐教育和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考点精要

第二节学前美术教育

一、学前美术教育概述

学前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特征。学前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美术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学前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学前美术教育着眼于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教育取向的学前美术教育着眼于教育,即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等。

二、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

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确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各项目的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由于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规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际时,也存在不同的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在陈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太过含糊或笼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美术潜能,透过美术经验而实现创造和成长。"这样的目标即属这类型。

同样,在陈述目标时,如果描述的是教师的任务和行为,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幼儿提供美术材料",这样的目标也不妥当。主张行为目标取向的泰勒认为,应该运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以行为目标加以表述,能明确儿童通过活动将会学习一些什么,例如"提供给幼儿一张硬纸和一些毛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像框",这样的目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

(二) 过程目标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也就是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过程目标的方式,在理论上是十分吸弓I人的,在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过程目标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美术表现的特征,熟悉美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自愿花费大量的额外工作时间和精力,这一点教师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三) 表现目标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

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艾斯纳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儿童的特定行为,只要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展示其特定的行为,它即可被有效地予以叙述和确认。但是,当教师要求儿童想象性地运用技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的时候,应为儿童设立表现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一般而言,行为目标的形式有利于儿童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目标的形式有益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目标的形式则能鼓励儿童的创造精神。

因此,在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的目标的互补性,使之能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三、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陈鹤琴关于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观点

1.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涂鸦期(1~2岁)。波形图,从左下方向右上方重复画弧线;丝图,画着不同方向的曲线和直线; 圆形图,顺时针方向画圆圈。

(2)象征期(2~3岁)。普遍性的象征阶段,圆圈可代表物,又可代表人;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以一种图形代表一类事物;个别性的象征阶段,能表现事物的"我"。

(3)定型期(3 ~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与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

(4)写实期(7岁以后)。能以绘画技术反映客观现实。

2.对陈一鸣的绘画发展过程作出了概括性总结

(1)儿童画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陈鹤琴先生认为:"图画是一种表情达意,反映客观现实的有效工具。我看了一鸣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十年中所画的图画,就可以知道一鸣的认识在开始时是模糊的;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他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就逐渐发展起来了;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他的语言也丰富起来了,他的思维能力包括一切的高级神经活动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这证明有计划的、有系统的、长期的收集观察和研究儿童的图画,对了解儿童的心理之发展是有帮助的。”

(2)儿童的图画发展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陈鹤琴认为,从陈一鸣的绘画发展可以看出儿童图画的发展体现出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表现为感知、绘画技术和生活经验的增加;质的变化表现为儿童绘画在不同时期所能表现的事物的特征。

(3)儿童先会画线,后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点。陈鹤琴首先用物理学原理和儿童绘画时的坐姿、画姿来解释儿童为什么先会画线;其次用弧线与圆的联系来解释为什么从画线发展到画圆;最后用儿童手臂的大肌肉的发展比手腕的小肌肉的发展早,来解释儿童为什么不是先会画点,后会画线,而是先会画线, 后会画点。

(4)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从一鸣的整个绘画的过程看来,他的绘画技能在早期是远远地落后于他感知水平的,到后来,他的技术水平与认识水平逐渐接近,到最后二者间的距离就更加缩短了。”在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和他的认识水平是相差很远的。到象征期,儿童的绘画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还不能很好地画出他所知道的,更谈不上他实际所看见的。到了定型期,他的绘画技能就逐渐接近他的发展着的认识水平了。在这个时期,他常常画他所知道的而不画他所看见的。这也说明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绘画技能还赶不上他的认识水平。这种现象到了写实期就基本上消灭了,在写实期他的技能和认识就更加接近,渐渐地能画出他所实际看见的事物。

(5)儿童图画反映了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儿童首先是注意会动的东西,其次是有声音的东西,再次是色彩鲜艳和形状奇特的东西。所以在儿童的人形画中,首先出现的是会动的眼睛,其次是嘴巴,再次是鼻子。""由于儿童身体矮小,看到高大的成人时,总是先看见他走动着的腿,所以虽然手在人身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儿童的人形画中,人的脚还是比手先出现。”许多儿童的图画都有这种主次分明的现象,但是儿童的选择是根据他们的主观印象来决定的,因此常有某些东西在逻辑上有很大的意义,但由于儿童认为不重要而被忽略。事实上,这些不重要的小节和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却占了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有时候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儿童的图画十分奇特的原因之一。

(6)儿童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陈一鸣从小与自然界接触的机会很多,

家里有多种动物和植物。3岁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经常在园地上种菜、种豆,到附近的名胜去远足。再大一点,陈鹤琴就带他去看电影、看戏和展览会。到十多岁,陈鹤琴还带他到镇江、黄山、普陀等各地游览,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经验。为鼓励他画画,陈鹤琴给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他的绘画技术得到了提高。

(7)对完形心理学以唯心的观点来解释知觉的固定性的意见。对于儿童的绘画,心理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完形心理学对知觉固定性的看法是比较突出的。陈鹤琴先生坚决反对用完形心理学中对知觉固定性的解释来说明儿童的绘画。他评论说:“对于物体的形状、方向、颜色,照完形心理学来说都是有固定性的,这种固定性,我们也有同样的看法。但是他们对这一种知觉固定性的解释是唯心的,我们是不能同意的,完形心理学派认为物体的各种固定性不是靠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得来的,也不是知识思想的产物,乃是"最原始、简单、天真、自然的现象'.”陈鹤琴先生认为,物质的固定性是儿童多种感知和联想及思维的结果,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中获得的,而不是什么“最原始、简单、天真、自然的现象”。

3.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天赋说”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这种观点流行多年,至今尚有影响。“生理机能说”认为儿童喜欢绘画是为了满足手动的生理需要,并通过绘画活动产生一种动觉剌激和动觉快感。

(二)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涂鸦期(1.5 ~4岁):这一阶段属于无目的的乱画,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杂乱的线条,缺乏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涂鸦后期,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涂画。

(2)象征期(4~5岁):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3)概念画(5 ~8岁):这一阶段又称为知觉写实期,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意念,多半用线条勾出平面的二次元轮廓,形象较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

(4)写实期(8 ~15岁):进入自然描绘阶段,并出现"三次元期”的立体性体验。

2.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

绘画发展的趋势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关系不明显,与年龄发展有密切关系,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

(1)前轴阶段(4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

(2)单轴阶段(大约6岁):儿童能够把两种表现协调起来,沿着一条基底线安排一系列的物体形象;

(3)双轴阶段(大约8岁):儿童能够处理两条参照轴线,表现出物体的背景; (4)双轴联合阶段(10岁):儿童能够以联合的方式处理两条参照轴线,为一系列物体定位,能比较恰当地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托幼机构的美术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即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下面分别介绍各领域的年龄阶段目标、主要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等。

(一)绘画活动

绘画是儿童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对儿童有很大的感染力。儿童在绘画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是他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反映,又是他们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1.各年龄阶段绘画目标

(1)小班(3 ~4岁)儿童绘画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① 初步认识绘画的工具和材料;

② 学会辨别红、黄、蓝、绿、橙等几种基本的色彩,并能说出名称;

③ 学会辨别和感受直线、曲线、折线及各种线条的变化; 情感目标: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能愉快大胆地作画。

技能目标:

① 学会使用蜡笔、水彩笔、棉签等工具进行涂染;

② 能画出直线、曲线、折线,并能表现线条的方向、粗细、疏密;

③ 学会用圆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创造目标:

① 引导儿童在涂抹过程中把画面画满;

② 初步学会用图形和线条组合创造各种图式。

(2)中班(4 ~5岁)儿童绘画目标。

认知目标:

① 能较准确地把握形状的基本结构,理解形状符号的象征意义;

② 认识常见的固有色,说出它们的名称。

情感目标:喜欢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已的想法和感觉。技能目标:

① 学会运用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② 会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初步有目的地设色、配色;

③ 引导儿童围绕主题安排画面,能表现出物体的上下、左右位置。 创造目标:能大胆地按意愿作画。

(3)大班(5 ~6岁)儿童绘画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① 认识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空间关系;

② 增强配色意识,提高对颜色变化的辨析能力;

③ 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表现不同效果的作品。

情感目标:在安排画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均衡、对称、变化等形式美。

技能目标:

① 能较灵活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的动态;

② 能运用对比色、相似色、同种色等多种配色方法,注意色彩的整体感与内容的联系;

③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的情节,并变化多种安排画面的方法。创造目标:

① 能将图形融合,尝试用轮廓线创造多种图画,形成自己的图式;

② 综合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

2.绘画活动的类型及有关的基本技能

托幼机构绘画活动的类型有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和图案画。儿童在不同类型的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各类型活动的内容、课题设计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1)物体画。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有关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起点,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 儿童物体画的内容。

小班:小班的儿童的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较少,所接触的事物范围较小,而且绘画技能较差,教师应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强求统一。注意设计那些儿童有一定知识经验、形象鲜明生动、创造余地大的内容。

中班:中班儿童绘画的内容应该在小班基础上,更为精确地描绘出各种物体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为中班儿童设计物体画的课题,应有顺序地从由两个基本形状组合成的简单的物体,转移到由两个以上基本形状组合成的较复杂的物体上去。

大班:大班儿童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作画技能,所表现的内容日益丰富。为大班儿童设计课题时,要注意使他们不仅能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和基本部分,而且能画出很多细节来丰富画面,逐步完成从表现物体的个别特征过渡到表现物体的综合特征。

② 儿童物体画的基本技能和工具材料。

小班:小班儿童常把绘画当作游戏。在技能上不应过高的要求,让儿童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如用彩色水笔画各种线条、用印章在纸上敲印、用油画棒在轮廓线内进行涂色等。

中班:中班儿童已经能够画出较有力度而且平稳的线条,掌握了用各种图形表达简单物体的绘画技能。要进一步用几何图形的概括法画出自己所观察过的各种物体、简单的风景、动物和人物的正面及侧面等组合物体。学会用蜡笔均匀涂色、清晰地勾轮廓线、小面积涂色,提高控制笔的力度和方向的能力。

大班:大班儿童已能观察到物体的细节部分及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并能把所见、所闻表现在画面中。所以大班儿童还要掌握类似于几何图形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和细节部分。掌握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有目的地选用和制造多种表现形式。

(2)情节画。

情节画是在物体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儿童将个别物体与其他物体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情节的绘画形式。在情节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儿童进一步表现物体形象,而且还要求儿童根据主题内容,把相互关联的各个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形成一个情节,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画的内容如下:

小班:主要在于培养其画画的兴趣,认识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用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所以小班儿童没有情节画的教学要求。

中班:中班儿童在情节画中,主要是在画面上作简单的布局,他们已具备了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相互关系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空间知觉的发展还不完善,对物体间较复杂的空间关系不能理解。所以在为中班儿童设计情节画课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课题着手,即要求儿童在画纸上重复地画某一物体,然后在主要物体旁添加背景或辅助物以构成简单的情节。

大班:要求大班儿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画面上合理安排一些形象。不仅要求表现出其中的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的区别,还要求能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环境也表现出来。

(3)图案画。

图案画是用各种花纹、色彩在不同的几何图形、生活用品的纸形上和谐、有规律地进行美化和装饰的一种绘画形式。图案装饰艺术,对于儿童来说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类型。通过画图案画,儿童可以学习简单的图案装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耐心、细致、有顺序地工作的习惯,培养儿童的美感。

① 儿童图案画的内容。

图案画是在儿童的视觉、动作日趋精确,空间知觉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进行的绘画活动。

中班:中班儿童主要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图案花纹,为中班儿童设计图案画课题时,主要侧重于纹样的变化,色彩要求简洁、鲜明。根据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可选择二至三种对比度较大的颜色,让儿童学习色彩的装饰。

大班:大班儿童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并能用同类色或近似色装饰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色彩和谐。为大班儿童设计的图案画课题,应侧重于构图的变化,色彩在鲜艳中求和谐。大班儿童开始学习在更复杂的几何图形的中心、边缘、角上装饰图案。在排列花纹时,不仅要考虑花纹的间隔距离,还要考虑方向的变化。教师还可以为儿童设计一些在日常生活用品纸形上装饰图案的课题。如在扇形的扇面上、一色的雨伞的伞面上进行装饰。

② 儿童图案画的基本技能。

中班:中班儿童学习在长方形、正方形纸上进行简单的图案装饰。在长方形的纸上作简单的装饰是指让幼儿画花边。要求儿童能用不同的纹样和色彩,等距离地间隔排列,构成一幅简单装饰规律的图案画,要求纹样排列整齐、均匀、对称。

大班:大班儿童在构图形式上,继续学习二方连续纹样的装饰,而且还要学习四.方连续纹样的装饰。在装饰的纸形上,要学习在圆形、椭圆形、菱形的几何图形纸和日常生活用品纸上进行装饰。

(4)意愿画。

意愿画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由自己独立确定绘画主题和内容,综合地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形式。意愿画特别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作画,意愿画给儿童以充分的心理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从而促进儿童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① 儿童意愿画的种类。

记忆画是儿童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生活场面及景物的记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形象或事件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和描绘的一种意愿画表现形式。记忆画又分为日记画和故事画两种。

想象画是儿童在作画时,打破时空限制,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自由作画。想象画又可分为现实性想象画和虚幻性想象画。现实性想象画是儿童以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根据进行想象画出来的画。虚幻性想象画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符合愿望的虚构。

② 儿童意愿画的内容。

小、中班:小班儿童的意愿画主要是在画好的图像上添加一些其他形象,以表现自己的认识。中班儿童可以添加更多的形象,使表现内容更加丰富。由于儿童年龄小,独立思考能力还比较差,常常不知如何选择作画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按照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及表现能力,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表现的内容。

大班: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大班儿童应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绘画,并能围绕这一主题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他们的意愿画内容极其广泛,凡是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梦到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意愿画的内容。

3.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

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绘画教育目标,在绘画活动中具体运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际体验法、联想法、范例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

(1)观察法。

启发幼儿观察物像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教师为了使幼儿获得对周围生活的丰富印象,借助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观察事物的方法。间接观察是对于那些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接触的事物所进行的观察。

(2)实际体验法。

实际体验法是让幼儿尽量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多通道地去感知各种事物。通过摸、看、闻、尝、听、抓、捏的等动作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画苹果,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滚一滚、尝一尝等多种动作来充分认识苹果后再描绘它。

(3)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教师用故事、实物或对事物的"联想”,把幼儿引进想象的世界,让他们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根据,从中记忆、感触、思考和创作。联想法的使用,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4)范例演示法。

范例是美术教育活动中所需的直观教具,是幼儿学习描绘各种物象的参照物。图片、标本、模型以及教师的范画均可作为范例。

范例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根据活动目的、活动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有时还必须与讲解演示有机结合。讲解的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配合讲解,用范例展示给幼儿观看,以加深印象。观察讲解、演示和运用范例有机的结合,可有效地调动幼儿视、知觉,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物象特征、结构、构图等,从而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 5)练习法。

绘画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和操作才能掌握。幼儿对绘画常常兴趣浓厚,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轻松自然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进行各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运用练习法时,应注意活动要富于情趣性。

(二)手工活动

儿童的手工活动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的一种造型活动。通过手工活动,除了可以发展儿童双手动作的精确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儿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1.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的目标

(1)小班(3~4岁)儿童手工活动的目标。

认知目标:

① 初步熟悉泥工、纸工等的工具、材料;

② 了解泥的可塑性质;

③ 了解纸的性质。

情感目标:通过玩泥、撕纸等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

技能目标:

① 掌握泥工中团圆、搓长、压扁等基本技能;

② 学习撕纸、粘贴,初步撕出简单形状粘贴成画,并学会用自然材料拼贴造型;

③ 学会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蘸上颜色在纸上敲印。

创造目标:能大胆地运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在纸上按意愿压印。

(2)中班(4~5岁)儿童手工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进一步熟悉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工具和材料。

情感目标:通过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活动来积极投入手工作品的创作,并培养儿童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技能目标:

① 能正确使用剪刀剪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组合形体,并拼贴成画;

② 掌握折纸、撕纸的基本技能,折出简单的玩具或撕出简单的物体轮廓;

③ 学习用泥塑造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

创造目标:

① 能大胆地运用泥按意愿塑造;

② 能大胆地用纸按意愿撕、剪出各种物体轮廓。

(3)大班(5~6岁)儿童手工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①了解各种纸张的不同性质,知道不同性质的纸张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②对自制玩具的材料加以分类,以获得选择、收集这些材料的经验。

情感目标:

① 体验综合运用不同手工材料制作作品的快乐;

② 喜欢用手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技能目标:

① 用泥塑造人物、动物等较复杂结构的形体,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节;

② 能集体分工合作塑造群像,表现某一主题或场面;

③ 能使用无毒、安全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并加以装饰。

创造目标:能综合运用剪、折、撕、粘、连等技能,独立设计制作玩具。

2.手工活动的类型

手工指徒手或使用简单的工具材料进行的工艺活动。因此,在制作手工活动中,要考虑材料因素,思考如何运用形态、色彩、空间等视觉要素,来达到完美的制作设计。

(1)泥工。

泥工是运用泥进行的塑造活动,用搓、团、捏、拉等手法来塑造形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艇过泥工活动,使儿童掌握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物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形成空间概念。

① 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

小班:小班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认识泥工的简单工具和材料,知道其名称,知道泥的性质是柔软的、可塑的。

中班:中班儿童的泥工活动要求儿童会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表现出简单的情节,并能按意愿大胆塑造。为了使儿童塑造的作品形象更生动、真实,应为儿童设计一些使用辅助材料的课题。

大班:大班儿童在泥工活动中,应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学会塑造人物、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作,表现出主要的情节。为大班儿童设计课题时,能让儿童运用辅助工具和材料细致、生动地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节。在表现内容上已不再是简单的水果、器皿,而是以形体较复杂的动物、人物为主,同时要求塑造出形象的突出特征和某些细节。

② 儿童泥工的基本技能。

根据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泥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团圆、撮长、压扁、捏、伸拉、分泥、嵌接。小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团圆、搓长、压扁。中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捏、挖、嵌接。大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分泥、伸拉。

(2)纸工。

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纸工活动有助于训练儿童手指肌肉及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儿童的目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变化等。

① 儿童纸工活动的内容。

小班儿童纸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折纸、剪纸、撕纸和粘贴。不同年龄班的儿童在四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小班:小班儿童纸工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初步学习纸工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为小班儿童设计的课题主要是玩纸、撕纸和粘贴。

中班:中班儿童的纸工活动包括折纸、撕纸、粘贴和少量的剪纸。具体内容是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叠方法,较平整地折叠简单的玩具。为中班儿童设计的粘贴课题主要是几何图形粘贴和自然物粘贴。

大班:大班儿童应学习更为复杂的纸工技能,学习用两张以上纸折成简单的组合玩具;能按轮廓或用目测的方法剪出或撕出简单的物体的外形;会用对称折叠的方法剪出或撕出简单的图形和窗花。为大班儿童设计的课题主要是折纸和剪贴。折纸的课题是要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纸折叠成简单的立体组合物体造型,并且运用一些辅助手法,使表现的形象更加生动。剪贴课题的设计是让儿童自剪自贴,重点在剪。目的是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三种剪法(即目测剪、按轮廓线剪和折叠剪)。

② 儿童纸工活动的基本技能。小班:纸工技能包括折纸、撕纸、粘贴。中班:纸工活动的基本技能包括折纸、剪纸、撕纸、粘贴。大班:大班儿童的纸工技能较之中班更为复杂,有菱形折、组合折、折叠撕(剪)。

(3)自制玩具。

儿童自制玩具是儿童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制成简单的玩具。通过自制玩具可以使儿童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培养儿童动手、动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① 儿童自制玩具的内容。

一般在大班才进行,但在中班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

中班:为中班儿童设计的自制玩具课题应是简单易做的,大多由老师画好图样,做成半成品再由儿童粘贴而成。

大班:大班儿童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为他们设计的课题应侧重于让儿童独立地完成制作过程,并综合运用各种操作技能和工具材料表现立体的玩具。自制玩具活动还应注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② 儿童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有撕、折、剪、粘、弯曲、连接等。

3.儿童手工教学的方法

儿童手工技能的获得是通过有关的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迁移而形成的。儿童掌握技能一般要经历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样几个过程。

(1)感知。

首先让儿童感知教师整个操作的方式、步骤,特别是操作中的关键动作、难点和重点。为了使儿童能有效地感知,教师必须正确地示范及讲解。示范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在儿童初次感知不熟练的动作方式,教师示范的速度不易太快;示范时,一般整体示范与分段示范相互结合,交替使用。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讲解时注意使用确切的语言,用词来巩固儿童相应的动作映象。

(2)模仿。

模仿是儿童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开始时,儿童模仿的速度较迟缓,动作不正确,动作之间不协调,常易产生错误。因此教师应对儿童提出明确、合理的动作要领。

(3)练习。

在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儿童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相结合。整体练习有助于掌握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而分解练习则有助于各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掌握得比较确切,两种方法应交替使用。

(4)创作。

在操作技能日趋熟练的基础上儿童逐渐地表现出与众不同,具有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教师可提供多种材料及练习机会,以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材料的选择必须是他们能用感觉来探索的,便于他们操作的,能用各种不同方法使用的。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儿童提供创造的线索,设计一些便于迁移、举一反三的课题。

(三)美术欣赏活动

儿童的美术欣赏是儿童通过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欣赏,从中受到艺术的感染,并丰富艺术联想,来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通过欣赏,可以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美术欣赏有助于缩短从爱美到审美的距离。因此,美术欣赏对儿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

1.各年龄阶段美术欣赏活动目标

(1)小班(3 ~4岁)欣赏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从自然景物、艺术作品中能享受到视觉艺术的美。

情感目标:

① 喜欢观看、欣赏艺术作品;

② 对美术作品、图书中的各种形象感兴趣;

③初步体验作品中具有不同"性格"线条,通过欣赏老师及同伴的作品来培养对欣赏的兴趣。技能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线条表现力度感、节奏感。创造目标:初步运用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2)中班(4 ~5岁)欣赏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情感目标:

① 能体验作品中线条、形状、色彩、质地等;

② 通过欣赏产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感受。 技能目标:

① 感受作品的色彩变化及相互关系;

② 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鲜明性和象征性,并体验其情感;

③ 感受作品的构成,体验作品的对称、均衡、节奏。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说出自己喜爱或不喜爱作品的理由,并对作品作简单的评价。

(3)大班(5 ~6岁)欣赏活动目标。认知目标:

① 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美术要素;

② 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创作意图。情感目标: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技能目标:

① 能感受作品的色调、色彩之间关系的变化;

② 能感受作品中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③ 能感受作品中的形式美。

创造目标:在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时,能讲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2.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

儿童欣赏活动主要有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欣赏活动中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

小、中班:小、中班儿童主要是欣赏一些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初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为小、中班儿童设计欣赏课题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始时,可欣赏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景色,如桃红柳绿的春之美,银装素裹的冬之美等。也可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玩具、学习用品、节日装饰等,从而丰富儿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美感。

大班:大班儿童继续欣赏他们可以理解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并且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大班儿童的欣赏范围也在逐步扩大,而且每种类型的欣赏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刻化、复杂化。教师为大班儿童设计的欣赏课题在表现内容上,既可以是与儿童生活经验接近的,也可以是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等题材的美术作品。表现手法上,形象、构图、色彩更趋多样化。

3.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儿童欣赏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让儿童看一看观赏对象,而是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儿童获得知识,体验美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一般方法有:

(1)提问法。

提问法是教师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儿童提出问题,引导儿童思考或讨论,并通过正确解答, 使儿童获得新知识。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儿童观察画面。在运用提问法时, 教师不仅要注意提出问题,还必须重视儿童的回答,鼓励儿童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感受。

(2)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用生动而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对欣赏内容进行讲解。其作用是清楚正确地评价作品, 引导儿童产生正确的审美观,对儿童如何认识美、评价美具有示范性作用。在运用讲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儿童仔细观察画面或景物,体会自然美、艺术美或生活美之所在;教师的讲解应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儿童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儿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

(3)观察比较法。

观察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儿童观察、评价不同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可以就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同一画家不同的绘画作品、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让儿童仔细观察,认真比较,找出差异。

五、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大致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迅速、安静地坐到座位上去,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听音乐的方法,教师弹琴,幼儿听着音乐渐渐地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曲子终了,孩子也安静地坐好了。或者,也可以以游戏的口吻向幼儿说"现在,我们小朋友像小花猫那样,轻轻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坐好,老师听着谁走得又快又轻。"这样, 一般幼儿都能快活地又轻又快地走到座位上端端正正地坐好。不要训斥孩子,要正面引导,否则,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活动效果。

接下来是向幼儿布置任务,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提出活动的注意事项,或者是对幼儿进行分组。这一步要做得明确、干脆,时间不要过长。然后教师根据活动的类型、内容以及幼儿知识技能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活动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灵活处理。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也是中间部分,是幼儿的练习,此时教师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3.结束部分

活动什么时间结束应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和幼儿的进展情况来定。一般来说结束工作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教师察看幼儿的进展情况。

(2)收作品,当大部分幼儿即将完成时,教师要提前提出下一步的要求,要求幼儿有秩序地等待教师检查作品,在教师检查通过后把自己的作品和使用过的工具收拾好,放到指定的地方。

(3)评议作品,教师与幼儿一道谈对作品的看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幼儿的关系,既要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把握住方向,谈出自己的有说服力的见解,不可搞一言堂或是由幼儿不着边际地说说了事。在评价时,除了幼儿作品的技能技巧评价以外,还要谈谈作品给人以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4)展示和保存作品,幼儿的作品完成以后可以布置在专栏中供幼儿和家长观看,这对幼儿是一种鼓励。展示过的作品应当好好保存,可分类或分人保存,待学期末作为成果由幼儿带回家中;或选一些作为资料留存在幼儿园。

(二) 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充分与否,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活动前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方案的设计

活动方案指各个具体的单位活动计划,它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任务的落实。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有经验的教师活动的步骤环节掌握熟练,语言运用自如,可以集中精力考虑好活动的主要目的、大的环节和一些关键材料。

2.技能和工具材料的准备

(1)计划制订出来以后,教师要反复熟悉。特别是计划中涉及的技能,教师要事先练习,体会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2)按照计划将工具和材料准备好,注意适当多准备一些。以备临时增加或损坏时用。

(3)安排幼儿的座位。

由于美术活动的特殊性,有时需要调整幼儿的座位,座位的安排首先应根据活动类型的需要。另外要考虑幼儿观看教师示范是否方便和光线是否充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搭配在一起,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三) 活动的记录

写记录时要记下幼儿活动中的重点表现与作品完成的情况,然后作出分析。这是教育效果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总结经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六、学前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受到教育,使美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美术活动的过程如何,既是幼儿美术能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教育者对美术活动组织的质量的一个标志。从改进教育工作的目标出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行为表现。评价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期望通过活动所达到的教育结果。评价活动目标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活动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是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完整而有序的体系:每个具体的活动目标都是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分类目标中分化而来的,每个活动目标的实现,都是向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迈进了一步。因此,在评价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必须从目标体系的统一性出发,分析该目标与上级目标的关系,以此评价目标的合理性。

(二) 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

评价活动内容,首先要看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美术教育目标相一致,是否与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其次,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与活动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评价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时,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个因素存在状况的合理性。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就应准备相应的活动工具和材料。

(三) 活动过程

教师的活动准备主要包括能否熟悉活动的内容,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了解幼儿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对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场地因素的考虑是否充分。

(四) 活动效果

这主要是指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创作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主要包括: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是否愉快,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坚持完成作品,完成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幼儿创作作品的好与差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