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教师考试《小语》模拟试题一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6-09 20:12:38[ 字体:   ]

2015安徽教师考试《小语》模拟试题一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一.基础知识题(本题共7题,共24分)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仰慕凛冽鞠躬尽瘁一代天娇

B.阴诲嬉闹眼花潦乱夜色苍茫

C.取缔笼罩重峦叠嶂抑扬顿挫

D.迁徙羁拌脍炙人口锋芒毕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十年来,社会沧桑巨变,《读者》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的宗旨却始终未变

B.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3.将①一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________。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①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③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的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

5.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2.jpg

6古诗文填空

(1) 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迟日江山丽,_______。(杜甫《绝句》))

(3) 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尤以祥子和_______最为突出。

7.文学常识填空

(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尤以祥子和_______最为突出。

(2)我国现代作家_______的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幽默的语言吸引着无数小观众。

3.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_______、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4. 从造字法上看“咏”字属于_______字,“口”是意符,有表意作用,“永”是声符,有表音作用。

二.阅读鉴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3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1分)

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起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个可爱的书包!

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我兴奋地把书包看了又看,然后抬头看看妈妈的脸,她的眼神十分安适。

“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

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咽我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这书包意味着什么: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第二天上学时,我郑重地背上了这个书包。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8.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固执( )倔强( )愧疚( )沉甸甸( )

9.文中明确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2分)

A.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B.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

C.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从不言爱的心啊

D.这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0.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2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文中与“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相照应的句子是哪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加线句“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的“终于”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谈谈你对文中最后段落中“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但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一句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题目( )。(1分)

A.最美的书包

B.花格子书包

C.卡通书包

D.我的书包

四.课程理论题

假定《月光曲》为六年级的一篇课文,阅读下列教学实录,完成下列内容。

教学实录一

师:同学们,现在先来听写几个词语。这篇课文主要讲《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的,第一个词语:“谱写”。下面再听一组词语,注意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字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孓”,明白吗?

生:明白。

师:同学们,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选择刚才听写的词语来说一说。

教学实录二

师:老师有个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而且和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出弹琴的就是贝多芬?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确定弹琴的就是贝多芬。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地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个。(出示第8段)

师:大家细读第8段,想象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

生:月光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是宁静的。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月光曲》(节选)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举例分析教学实录(一)中识字和写字教学的优点。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简要分析教学实录(二)是如何有效地落实这一点的。

3.教学实录(二)中,教师对课文第8段的教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所不足,请提出两种改进建议。

、教学实践题

看戏

菡子

故乡的人们,不问男女老幼,自古至今都是喜欢看戏的。正月里倾巢而出,看各种各样的戏,进城和各村之间的路上,看戏的行人,谈着戏的内容。至于各个季节中这方那方演出草台戏,有的敬菩萨,有的庆丰收,有的消灾避难,却都成了活人生活中一点难得的享受,一年大约有四五次。每逢唱戏的那个大村,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即使做了婆婆的闺女,也觉得脸上有光。穿了新衣裳外出看戏的姑娘,又常常成为相亲的对象,自然,如果眼尖心巧,在姑娘低垂的眼梢里也能把对方瞄上一眼。

像故乡所有的孩子一样,我自幼也是一个小戏迷,其实是热闹迷。戏台下的另一个场面,使人眼花缭乱,豆腐花、豆浆、剪刀豆腐、兰花豆腐、臭豆腐,虽说属一个类型,一盏灯下,热腾腾、忙碌碌,却各人有各人的手艺;挎着篮子卖野荸荠、老菱、瓜子、毛栗的,大都走来走去,凑着观众。也许这样的场合比戏台上的更与人接近的缘故,很多人被吸引到这面来了。我从五六岁起开始看戏,家里人却认为我绝无看戏的理由,不予理睬,我在地下赖了半天,唔唔了一阵,终于被好心的邻人拖了起来。匆促上阵,身上并无额外的穿戴,袋里也没增添零花的铜板,我每在凄凉和激愤中,厕身于热闹的人群,自负地庆幸自己挣得来的自由。

当时大多演的是京戏。乡下人不能理会,只知道白脸是奸臣,红脸是忠义之士,其他则茫茫然。遇到唱多做少的戏,如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所描写的坐下来唱个不停的老旦,哪怕扮的是皇帝娘娘,大家都要不耐烦的。记得我看过《逍遥津》,有很长的唱段,以十三个“欺寡人”开句,他唱到五六个“欺寡人”,我已趴在别人的背上睡着了。

看戏也犹如经历人生。许多的故事都在戏场里形成,有的亲人在戏场里走失,有的亲人又在戏场里重见,我自己就有过这么回事。夏天的晒场上和冬天的茶馆里,经常上演江南的小戏滩簧(锡剧),妇幼都很欢迎。看戏也仿佛家常便饭,清唱、表演唱,甚至化装登台的,一律为人们所接受。打动人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唱和做,而在乎情节。农村的人们每在戏中认定“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结局,聊以自慰,也以此慰人,虽然这“精神食粮”有时还有骗人的毒素,他们也乐意喝下这杯酒。

1.阅读第一段,概括故乡的人们喜欢看戏的两个缘由。

2.第二段画线部分的场面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看戏也犹如经历人生”?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根据这一要求为第2段写一份朗读教学设计。

六.写作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以“位置”为作文话题写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一.答案

1. A项“一代天娇”应为“一代天骄”;B项“阴诲”应为“阴晦”,“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D项“羁拌”应为“羁绊”。因此本题选C。

2.答案 C 参考解析:

C项参差不齐指高低长短不一。这里可用“良莠不齐”。因此本题选C。

3.答案 B:

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意在解释③,故②应紧跟在③之后,选B项。

4. 答案 B:

A项搭配不当,应该为“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等大量基层岗位和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高层岗位”。C项宾语中心词残缺,在“目标”的后边加“的地方”。D项语序失调,“命题、决赛、海选”改为“命题、海选、决赛”;句式杂糅或偷换主语,将“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改成“我们将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

5答案 D解析:

图片2.jpg图片2.jpg

6.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春风花草香

(3) 水光潋滟睛方好

(4) 天光云影共徘徊

7.(1)虎妞

(2)张天翼

(3)审美

(4)形声

(二)答案:

参考解析:

1.[参考答案]“潭影空人心”的诗眼是“空”。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乌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参考答案]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参考答案]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省。

三.答案

8.

 

9.D[解析]文章末尾点题,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这个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

10.本文记叙了妈妈花了很大心血为我做了一个花格子书包。(意思对即可)

11.相照应的句子是: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或是)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任答一句即可)

12.表现“我”既懂事,理解家中的困难,又对获得书包有着强烈的渴望。

13.书包里的东西虽少,但妈妈的关心和期盼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14.A[解析]A项紧扣本文的中心,能揭示主旨。

四.答案

1.教学实录(一)中,教师不仅给出了要写的词语,并且就较难的字给出了详细解释,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如“蜡”字为何不是火字旁而是虫字旁。另外,学生写“键”字时,注意学生写字时的笔画顺序,并予以提醒和纠正。最后让学生运用听写的词语讲述文章的故事,把词语和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2.[参考答案]在教学实录(二)里,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针对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问题,一个学生认为贝多芬是默认,另一个则认为贝多芬不愿意表明身份,等等。这体现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个性化。

3.[参考答案]①教师应注意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清幽”、“月光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是宁静的…”等的理解和运用。②教师应重视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和恰当。五.答案

1.故乡的人们喜欢看戏的两个缘由分别是:各个季节的草台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点难得的娱乐和享受;看戏是人们访亲会友、相亲等的好机会,借此机会人们得到精神满足和心理补偿。

2.通过对看戏时戏台下另一场面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故乡的人们看戏的热闹场面,也道出了故乡的戏吸引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3.淳朴的乡人没有机会接受多少教育,也没有多余的途径去理解和享受人生。他们通过看戏接受伦理纲常,在戏台下演绎和感受悲欢离合,戏台就是他们的学堂,是他们感受人生、经历人生的平台,所以说“看戏也犹如经历人生”。

4.(1)教学目标

流利朗读文段,体会作者描绘的故乡看戏的热闹场面以及“我”在童年时对看戏的执着。

(2)教学过程

①教师范读,带生入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让学生体会文段描写的场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师生朗读,共同体会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共同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体会“我”对故乡的戏的怀念。

③个别朗读,教授方法,读出感觉

指导学生个别朗读,深入教授朗读方法。

第23题 笔记记录

六.答案:

例文:

美丽的季节

生命赋予万物以“位置”。当婴儿哭着降临人世时,他的哭声便宣告天地间从此有他的一个位置;当花儿开放、小草萌芽时,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自己拥有了位置;当旭日初升光芒万丈时……万物都有其位置。

位置不可须臾或缺。当老人无声无息地走向天堂时,当残花凋零、枯草飘摇时,当夕阳收尽苍凉残照悄悄走下山去时……它们的位置仍在。

我读过两句话:“悄悄地让出多余的位置,为心灵轻松而宁愿远离。”我当时不解其意,“远离”,为什么要远离呢?又为什么要让出“多余的位置”?难道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不妥吗?

一天我去散步。正是秋风萧瑟的季节,路边的草木毫无生气,只是一片衰败与凄凉。憔悴的枯叶在风中颤抖着,摇晃着,似乎要用残力去对抗寒风、对抗季节,却不知,冬天已在眼前。

我不禁闭上眼睛,因为我不忍看这番毫无意义的对抗。

往前走,似有蝴蝶起舞——原来是银杏树叶。它们在风中轻扬着,悠悠地坠落,那么坦然,那么平静,没有丝毫矫饰与做作。它们把“秋”的内涵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它们把生命的真实演绎得如此精彩生动。

是它们没有留恋吗?不,它们也深知枝头的辉煌;是它们没有依眷吗?不,它们也沉醉母亲的庇护。但它们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飘落——坦坦荡荡的飘落。因为,它们更知道“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更为高尚的举动。于是,它们把位置让给了来年的点点新绿。

我恍然大悟。“宁愿远离”,不是逃避现实,放弃自我,而是顺其自然、追求怡然自得的逍遥。朱敦儒有言日:“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大概就是说要“让出多余的位置”罢。

史铁生说“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这难道不是更为从容,更为安然,更为平静地“让出”与“远离”吗?

银杏树叶飘落的季节,真的好美。

>>>word打印下载:2015安徽教师考试《小语》预测模拟试题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