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教师统考《中学语文》预测试卷(含答案)

阅读次数:编辑发布:发布时间:2015-06-04 00:27:48[ 字体:   ]

2015安徽教师统考《中学语文》预测试卷(含答案)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2015安徽教师统考《中学语文》预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  )。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2“点拨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  )。 

A.蔡澄清 

B.李镇西  

C.程翔 

D.洪镇涛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年11日,中国26年米粮食接受联合国____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②“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____仍在修复当中。 

③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______病。

A.馈赠 目前   

B.捐赠 目前  

C.馈赠 目前   

D.捐赠 目前  

4中国古代的“艺苑之秘宝”是指(  )。 

A.《诗品》  

B.《典论》 

C.《文心雕龙》  

D.《史记》 

5不少古诗用花卉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填在F而诗句中的花名,正确的一组是(  )。(1)①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2)五月②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3)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③开。(4)沾衣欲湿④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A.①蒿薇 ②榴花 ③桃花 ④杏花 

B.①桃花 ②水莲 ③蒿薇 ④榴花 

C.①蔷薇 ②杏花 ③木莲 ④榴花 

D.①桃花 ②榴花 ③术莲 ④杏花 

6下而各诗句都写到“柳”,其中不是表达依恋思念之情的一句是(  )。 

A.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准敢斗轻盈?楚王汀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B.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嘣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8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9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10下列四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荸荠 苹果 完璧归赵 无精打采 

B.恫吓 茄子 无动于衷 歇斯底里 

C.悱恻 讹诈 各行其事 宏伟蓝图 

D.奇葩 瘸子 处心积虑 奋发图强 

二、积累与应用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话解释了教师的作用,该句语是“____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是“________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史记》的创作目的是“________,成一家之言”。 

12生于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克尔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是《____》.(1分) 

13有人选用“鱼、游、马、钓、骇、跑、惊、快、鞭”这些字中的儿个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鱼钓钓鱼鱼骇钓”,最恰当的下联是____。(2分) 

1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____,智力的高级表现是____。(2分) 

15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而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其核心是____。(1分) 

三、诗词鉴赏

戴望舒在《雨巷》中期望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逢着一位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其实,丁香是古代涛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南唐中主李景在经历了世境变迁之后,也有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深沉。

摊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6鉴赏“依前春恨锁重楼”一句,分析“锁”字的妙处。(3分) 

17“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回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恿,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一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一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1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20下而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风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回家多好啊!” 

  这是美国哲学家威靡·詹姆斯临终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一1907年,威廉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开始了他计划中的欧洲之旅。所到之处,都会有“欢迎伟大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欢呼声暴雨似地淋到他智慧的头上。可是,再了不起的荣誉也替代不了家,替代不了——他太想家了一当他三年后终于乘上回美国的轮船时,他已是疲惫不堪了。就在轮船快要接近终点时,他一下子瘫倒在了坐椅中,瘫倒在了一个越来越明亮的梦想中,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他终于算是把自己给领到接近家的地方了一家,终于定格在他最后的时光里了。 

  家,这个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的地方,谁又不魂牵梦绕呢? 

  我似乎又一次听到那位阔人的哭泣了一他在野外来回徘徊,泪水涟涟,风怎么也抹不去他脸上的斑斑泪痕……有一位打那里走过的人问他:“这位先生啊,你怎么就不回家呢?”他感慨万分地说:“家?我有家吗?我的家在哪里呢?我虽然有漂亮的房子,可房子是家吗?……”那位路人怔住了。 同样,我也怔住了。是啊,荣誉再多,财富再多,可又有什么用呢?当家是“1”的时候,荣誉越多,财富越多,后面的零无疑也就越多了;可是,当家是“0”的时候呢?……真是无法想象,一个人一旦没有了家,他的幸福又将存放在哪里。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凄凉的,甚至是悲哀的,无望的……难道不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过春节期间火车站和汽车站的热闹场面;长长的从售票大厅一只蜿蜒到车站广场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购票队伍……他们等啊等,等了一整天甚至几天终于算是轮到他们了……哦,票终于拿到手了!似乎一个家终于攥在了他们的手心里一样,他们笑了……他们怀着无比迫切的心情,急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车上再挤,也挤不掉他们结实的渴望。哪怕是单脚站着……对,只要车上能容得下一只脚,就能容下他们对家的拥抱……在外打工,钱是赚了些,可是钱再多,也不能作为足够的邮费,把整个的家从远方邮到自己身边来的啊!钱终究买不来家所给予的一切啊!回到家里去!只有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心中反复地播放着: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回到家里去!……我理解了他们!我理解了……家。啊,家,究竟是什么呢? 

  1995年,台湾举办了一项“公车欣赏,快乐上路”活动,即把一些精短诗作制成海报,张 贴在公共汽车车厢内,让诗歌伴随着人们或长或短的旅途,其中就有这么一首题为“家”的 小诗——我的家就像铅笔盒。 

  爸爸是铅笔,出外帮人写字赚钱。 

  妈妈是橡皮擦,功课不对就帮我们擦掉。 

  爷爷是2B铅笔,画个小鸭给我看。 

  奶奶每天买菜花好多钱,就像自动铅笔每天都要吃笔芯。 

  我呢?是铅笔爸爸、橡皮妈妈的小铅笔…… 

  这是一位11岁的叫做苏幸的女孩子写的。在这位女孩的眼中,家就像一个铅笔盒一 哦,铅笔盒,里面装着她的童话,她的一切一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拿走了这样一个“铅笔盒”,也便拿走了她心中的诗了。由她心中的诗外化成的这首小诗,我们也就再也读不到 了……在你的眼中,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 

  也许,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2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 

22结合文章内容,从主题和表现手法两方而简要分析小女孩苏幸的小

24在你的心日中,“家”是什么?请你仿照最后一段中加点句子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家”的感悟。(4分)

五、论述题(10分)

2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请用师德教育的双赢协作原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六、教材分析(13分)

逍遥游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 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一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眷,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 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 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 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6.题目简解(5分) 

27.内容简析(8分) 

七、技能运用题

28用下面材料,根据全国考试大纲,为高三学生命制总分30分的阅读与鉴赏检测题。(共命4-5小题,其中有一道任选角度、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的小题;每小题标出分数,并做好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徐訏

  窗外是一片漆黑,我看不见半个影子,是微风还是轻雾在我屋瓦上走过,散着一种低微的声音,但当我仔细谛听时,觉得宇宙是一片死沉沉的寂静一我两手捧我自己的头,肘落在膝上。 

  我又听到一点极微的声音,我不知道是微风,还是轻雾;可是当我仔细倾听时,又觉得宇宙是一片死沉沉的寂静。 

  我想这或者就是所谓寂静了吧。 

一  个有耳朵的动物,对于寂静的体验,似乎还有赖于耳朵,那末假如什么也没有的话,恐怕不会有寂静的感觉的。在深夜,当一个声音打破寂静的空气,有时就陪衬出先前的寂静的境界;而那种似乎存在似乎空虚的声音,怕才是真正的寂静一在人世之中,严格地说,我们寻不到真正的空隙;通常我们所谓空隙,也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气体充塞着,那么说寂静只是这样一种声音,我想许多人一定会觉得对的。 

假如说夜里藏着什么神秘的话,那么这神秘就藏在寂静与黑暗之中,所以如果要探问这个神秘,那末就应当穿过这寂静与漆黑。 

  为夜长而秉烛夜游的诗人,只觉得人生的短促,应当尽量享受,是一种在夜里还留恋那白天欢笑的人。一个较伟大的心境,似乎应当是觉得在短促的人世里,对于一切的人生都会自然的尽情的体验与享受,年青时享受青年的幸福,年老时享受老年的幸福一如果年青时忙碌于布置老年的福泽,老年时哀悼青年的消逝,结果在短促一生中,没有过一天真正的人生,过去的既然不复回,将来的也不见得会到。那么依着年龄、环境的现状,我们还是过一点合时的生活,干一点何时的工作,享一点何时的享受吧。 

  既然白天时我们享受着光明与热闹,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夜里不能享受这份漆黑与寂静中所蓄的神秘呢?但是这境界在近代的都市中是难得的,叫卖声、汽车声、赌博声、无线电的声音,以及红绿的灯光都扰乱着这自然的夜。只有在乡村中、山林里,无风无雨无星无月的辰光,更深人静,鸟儿入睡,那时你最好躺下,把灯熄灭,于是灵魂束缚都解除了,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这样你就深入到夜的神秘怀里,享受到一个自由而空旷的世界。这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幸福,能享受这种幸福的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中是很少的。真正苦行的僧侣或者是一种,在青草上或者蒲团上打坐,从白天的世界跳入夜里,探求一些与世无争的幸福。此外田园诗人们也常有这样的获得一至于每日为名利忙碌的人群,他永远体验不到这一份享受,除非在他失败时候,身败名裂,众叛亲离,那么也许会在夜里投身于这份茫茫的怀中获得了一些彻悟的安慰。 

  世间有不少的人,把眼睛闲起来求漆黑,把耳朵堵起来求寂静,我觉得这是愚鲁的。因为漆黑的真味是存在视觉中,而静寂的真味则是存在听觉上的? 

  于是我熄了灯。 

  思维的自由,在漆黑里最表示得充分;它会把旷野缩成一粟,把斗室扩大到无限。于是心板的杂膜,如照相的胶片浸在定影水里一般,慢慢地淡薄起来,以至于透明。 

  我的心就这样的透明着。 

  在这光亮与漆黑的对比之中,象征着生与死的意义的,听觉视觉全在死的一瞬间完全绝灭,且不管灵魂的有无,生命已经融化在漆黑的寂静与寂静的漆黑中了。 

看人世是悲剧或者是喜剧似乎都不必,人在生时尽量生活,到死时释然就死,我想是一个最好的态度;但是在生时有几分想到自己是会死的,在死时想到自己是活过的,那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态度,也更会了解什么是生与什么是死。对于生不会贪求与狂妄,对于死也不会害怕与胆怯;于是在生时不会虑死,在死时也不会恋生,我想世间总有几个高僧与哲人达 到了这样的境地吧。 

  于是我不想再在这神秘的夜里用耳眼享受这寂静与漆黑,我愿将这整个的心身在神秘之中漂流。 

  这样,我于是解衣就寝。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现代卷》一白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答案见下一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