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时代下的“中文系”由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整理发布,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bangjiaoshi)订阅安徽教师考试资讯。需要备考资料、政策答疑、考试交流群请加微信:1560968028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的“中文系”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很多文科高考考生中的佼佼者都把报考名校中文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中文系”也成了“精英”“理想”“情怀”等词汇的代言词。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辉煌的“中文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日,“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985”“211”主要高校及台湾、澳门地区部分高校的校长、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近50位专家出席会议。会上,专家们对中文专业的发展展开讨论。
学生“阴盛阳衰”的背后
很多名校文学院院长或是中文系主任有一个共识:近十年来中文专业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性别比例失衡。确切地说,就是女生多、男生少。
据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透露,今年南开大学的中文系招了82个学生,男生只有13个,还是近年来比较好的情况。这让他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他自己上中文系的时候,男女生的数量相差不大,男生甚至比女生还要多一些。而现在,中文专业性别比例失衡的趋势还在继续延伸,最明显的是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阶段。 “对于推免,我们现在的规定是学分成绩前50%且没有挂科的学生都具有推免资格。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处在前50%的几乎全是女生,男生都落在后面,具备推免资格的寥寥无几。 ”沈立岩说。
在以中文教育见长的北京语言大学,也出现此类问题。校长崔希亮介绍,该校今年新生女生占比83%,不仅是中文,各外语专业的女生比例也很高。男生主要分布在信息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等院系。与数量上的“阴盛阳衰”相伴的是男生的自信心问题。中文系教授们普遍反映,班级里女学霸比较多,而上课时男生基本上都坐在教室后排。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不少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说,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是一个主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是人文大发展的时期,那时候人文学科就是热门。现在社会价值取向变化,家长、社会对人文学科的认识变了,投入低了,比如高考状元中很少有选择学中文的。 ”
从就业前景看,会计、金融、网络传播等专业就业率明显高于中文专业,这也直接影响到考生的选择。相对女生而言,男生逻辑思维的优势更明显,更适应会计、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的要求,因此他们也更愿意选择这些就业率更好的专业。 性别太过单一,不仅对中文学科发展不利,对学生成长也不好。因此,不少中文专家呼吁,学校和社会都要关注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安徽文史研究馆馆长黄德宽认为,不妨通过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来解决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现状,“现在不少高校都实现了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时,不妨让条件设置更有利于一些对中文有能力、有兴趣的男生。 ”
“通才”培养模式遇瓶颈
曾经长期以来,中文系被认为是文科就业的“万金油”:只要涉足文字的工作,中文系毕业生都可以上手。因此,中文系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通才教育”。
台南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林登顺认为,中文系是非常有用的专业,只要各行各业有需要用文字、语言的地方,就需要中文系,但现在的中文教育也要适应产业更迭的变化。现在,台湾地区文化产业发达,跟中文专业人才的贡献密不可分。文化产业需要创意,于是衍生出很热门的文创产业。这一行业对中文系学生的素养和格局就提出了新要求。
一所知名大学中文系做过一个调查:几乎所有中文系的主要课程科目,近40年来不太有变化。不变的课程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呢?沈立岩老师认为,主要是现在高校的评价机制限制了中文系的“求变”。他说:“一个教师的能量是有限的,在科研方面投入多了,在教学上的投入必定会减少。而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其实主要是看科研指标,学校和学科的比较和排位都要看这个,因此教师们很难把精力集中在教学方面,去锤炼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去提高课程考核的效度和信度。 ”
相对于“通才”教育,中文学科还肩负着文学传承的重任。而一些教授认为,现在中文系的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文学传承。如概论、文学史和各种理论展示的课程太多,作家作品与专书选读太少。不少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没有摸过线装书,更没有见过善本书。白文的古籍断不开句,碑帖拓片的标点更无从下手。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刚上中文系时可能还挺有灵气,学了几年后,理论条条有了,文章也会操作了,但悟性与感受力反而差了。有教授表示,不少文学专业的学生,书越读审美感觉越弱化。 近十年来,也有许多高校的中文学科已经着手探索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人才的新路,特别是在打破以往学科界限、培养通才方面尝试了很多形式和途径。如安徽大学在2011年开设文典学院,着眼于基础学科的研究型人才,前两年只有文理科的区分。其中的文科班,不仅要求外语过硬,还要考察数学。中文教育在这里跟很多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人才培养也会逐渐分层。
呼唤“人文精神”回归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浩在会上指出,中文教育中特别应该注重坚持人文属性。 “中文学科不是自然科学,严格说也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人文科学,所以需注重人文属性。 ”李浩说:“要注重人文属性,那么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除了教学和科研外,他们的创作,诗文曲赋小说戏曲是否也可以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老师和学生的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美术创作算不算科研成果?文学艺术类院系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否只能交严格意义的论文,他们的创作类的成果可否抵毕业论文? ”而依据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一个中文学科的老师和研究生研究别人写的诗歌或小说的论文算科研成果,但他自己写的诗歌或小说则不能算成果,这样的评价模式不利于中文学科伸展人文属性。
中文也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一些教授提出,中文教学不能总是在教室中进行,应该多带学生参与文学现场。如与学生一起用文言写写祭文,与学生在田野考察后写写口述史,岁时节庆日让学生写写楹联,这都是写作的实践。李浩教授说:“我至今还记得,1983年我们大学毕业前,老师带一组同学考察长安城南,大家一块写一篇考察报告就算毕业论文。台湾知名散文家、学者张晓风教授介绍她讲唐诗宋词时采用感触教学法,就是把诗词中出现的动植物意象,经过她的采集和搜集,做成标本,上课时拿给学生,让学生们触摸感受。没有动物、植物,没有情景,哪里会有文学的意境? ”当下在网上、报纸上、期刊上充斥的许多文章,弥漫着戾气、霸气、俗气甚至火药气。而中文专业的教育应带学生读有格调有境界的文章,写有格调有境界的文章。 中文系所承担的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少中文专业教授提出,中文的创新教育要培养有气节的年轻人,而不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浩然正气,追求有所节制。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仅要写有格调的文章,还应过一种有格调的生活,这才是中文系应该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